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恽寿平是"清初六家"之一,不仅在绘画理论上有着重要成就,同时工于诗书画,有"南田三绝"的美誉,尤其是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徐崇嗣没骨画法,开宗"常州派"。恽寿平的花鸟画注重"外师造化"、"以简为贵",并且提出"摄情"说,他的画面注重对"逸气"的追求,风格清新简逸、澹然天真,有着独特的艺术品格,影响深远,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有"起衰之功",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初画坛,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四王,加上吴历和恽寿平,在绘画史上号称清初六大家。其中前五位都以山水画闻名,唯有恽寿平技艺全面、精妙,除了山水之外还以花鸟画著称,书法、诗文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花鸟画方面,成  相似文献   

3.
恽寿平是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大家.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家庭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他的生活、思想以及艺术以强烈的撞击和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他重新创造了“没骨花“法,其作品格调秀雅、设色明净、笔法清逸,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伴随着花鸟画的兴盛而出现的"没骨画",曾一度衰落。但在清朝初年,著名画家恽寿平把"没骨画"重新发展起来,并使衰极一时的写生一派风格复兴,对当时与后世的花鸟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恽寿平,工诗、书、画,时称"三绝"。最初着笔山水画的恽寿平,师法王蒙,后与王结交,却因不甘"第二"而改攻花鸟画,终成一代名家。北宋徐崇嗣之"没  相似文献   

5.
"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合称"四王吴恽".他开创了"常州画派",创造了笔法秀逸、格调清雅的"恽体"画风,精于没骨画.没骨画法源自北宋徐崇嗣,不采用墨笔勾勒轮廓,直接用彩色渲染.恽寿平发扬了没骨法,笔墨精妙,设色淡雅,形神兼融,成为极有影响的花鸟大家.他的没骨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对中国花鸟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笔者试图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较全面地从人品、画品、诗品、书品等诸方面去评述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鼻祖、“南田三绝”──恽寿平其人的艺术成就与人格。  相似文献   

8.
<正>田镛,生于1938年,北京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画院研究生班,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田镛花鸟画集》。田镛自幼师从其父田世光先生习画,耳濡目染,对艺术的理解自然多了一份深厚。他的花鸟画作品,既承继了先人的谨严精细,又不囿于此。《玉龙冬雪茶花》,在花朵叶子的勾染上颇见个性和功底,工整  相似文献   

9.
邓旭 《涪陵师专学报》2001,17(3):124-128
笔试图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较全面地从人品、画品、诗品、书品等诸方面去评述清初名书画家、“常州画派”鼻祖、“南田三绝”-恽寿平其人的艺术成就与人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流派,工笔花鸟画以其细致的线条、生动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营造出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动人的艺术境界.工笔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人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终于在宋元年间达到高峰,以至一派洋洋大观.然而,正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时至明清,由于士大夫文人画的兴起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工笔花鸟画日渐式微,到咸、同年间终成绝响.  相似文献   

11.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2.
石涛是我国绘画中的一颗巨星,他所取得艺术成绩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特别是他在文人画山水中的成绩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更是经典。其中的关于一画的理论最为精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点”都是构成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绘画技法也各具特色。尽管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发生交叉和融合,但由于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差异和对绘画功用的不同理解,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始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跃在扬州地区多位著名职业画家相同的性格、机遇,相似的艺术思想,“扬州八怪”画派的艺术风格,分析了“怪”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5.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6.
甘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38-39
通过对宋代中期崔白《双喜图》的赏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崔白画风对当时画坛的影响,崔白深入写生、大胆独创,把花鸟画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崔白所作的花鸟,明显的特点是“清淡疏通,较为活泼”,他不仅与浓丽的黄氏画法不同,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北宋画院里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黄氏体制”。可以说,崔白在绘画上的成就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纸张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除了传统的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的功能之外,在现代综合绘画作品中,纸张还成为了画面内容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几种在综合材料绘画中使用“纸”材质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存在于一个特殊和矛盾的文化环境里,在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中西论争"中大致产生了四种不同主张的派别:改良派、国粹派、折衷派、传统派。其中"传统派"的存在很尴尬,在混沌迷茫的时代,他们往往被误归入"国粹派",可有些思想又和"折衷派"相近。他们不绝对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对西方画学有深刻的了解,提倡传统文人画的理念,在重新整理后发现"传统"派在当时可谓既坚守又进步。  相似文献   

20.
"发现与表现"是绘画过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绘画者才有足够的艺术营养源来完成向绘画艺术深层次的过渡,这种主观的思维过程和艺术实践,无疑形成了造型艺术基本训练与创作的纽带,从而找到从习作到创作之间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