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命的“复活”与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在表现形式上是两种不同的复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复活含义是不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促成复活的因素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这就是说她们的复活有许多可比之处,这会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去进一步认识两位作家所生  相似文献   

3.
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电影《时时刻刻》充满了浓重的死亡倾向。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作为生命终结的死亡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通过亲历死亡、逃避死亡、直面死亡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迷惘,收获了"比生命更多"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本色。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恋爱中的女人》对两性关系的探讨具化为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行动.主人公的出走与追寻,表现了对社会性死亡和对自然性自我新生的追求.劳伦斯试图通过独立、完善的自然性自我的复活,探寻和谐的两性关系,并通过和谐性爱的复活,实现人类的新生与拯救.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那年发生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此次精神危机也使他获得了精神的“重生”。他对精神生命的强烈追求,在小说《复活》的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的过程中得到了再现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两位并驾齐驱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在一八六一年俄国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之后,面对着资本主义势力伸展漫延的俄国社会,先后写下了《白痴》与《复活》。两部小说都是以落入苦难深渊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命运为基本情节线索而展开。但是,《白痴》的男女主人公都以毁灭告终,《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却各自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8.
<荒原>的主题是精神的撕裂与死亡,表现"生不如死"的荒原人对"死"的渴望的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死生循环,死而后生,这种象征性的死亡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目的是表现生命的回归和精神的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最终以奔赴清池来结束个人生命,缘由大致是以下几端合力的结果:焦刘两家迥异的家庭管理模式潜隐着她的必然结局;无后不孝的文化意识对她的彻底否定注定了她的结局;仲卿的恋母情结与焦母的恋子情结合铸成了兰芝的命运;长兄为父的道德义务与贪图财势的个人利益又催化了她的死亡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处处都布有"迷宫",可见的、感性的"物质世界"与不可见的"精神世界"相映生辉。在其丰富复杂的象征体系中,虫子、嫩叶和晴空这三重隐喻分别指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同层面。毒蜘蛛和虫类是罪孽、诱惑、魔鬼和死亡的象征,嫩叶象征着鲜活、生机勃勃、美好和充满希望的生命,晴空则喻示着人的灵魂的觉醒和人神关系的复活。三重隐喻作为叙事的基本因子,全都关涉小说的罪恶、死亡、复活、救赎等宏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耿长彦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60-63,66
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分析,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蜕变——社会的罪恶,揭示了两个阶级的地位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复活——虚幻的追求,是托尔斯泰宣扬博爱思想、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复活》中"复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杨荣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2):80-86,90
本文作者认为:《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复活”与聂赫留道夫的“复活”,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托尔斯泰“乌托邦式的理想”之产物,体现了沙俄时代宗法制农民的文化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卡马力丁》是默罕穆德·巴格拉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本文主要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构建者与解构者的形象人物阿迪的重返家园为切入点,剖析主人公卡马力丁面对各种新事物的涌入和冲击时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背后所含蕴的"挣扎"意识和悲剧性命运。借此呼唤充满生命的真善美的人性,呼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人"所应该有的终极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中的女主人公死亡的原因,主要从命运,法律及情感等因素出发,分析造成女主人公人生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巾的女主人公死亡的原因,主要从命运,法律及情感等因素出发,分析造成女主人公人生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文学的《大转移》以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山城贵阳第一代打工妹进城之后挣扎裂变的生命图景,作品以酣畅朴实的文学书写、精警深邃的理性分析和全景式的道德观察,展现了乡土意识对农民工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城市生活中农民工命运的尴尬处境,作品将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以对"三百黔女下番禺"事件中主人公命运的追踪为主线,隐含了作家对城市化语境下农民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孙犁小说的女性母题与民族文化本体的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家孙犁始终把农村的劳动妇女置于审视中心,对于女主人公生命力量、生存环境、历史命运、价值取向的探寻追求,实际上是作家观察把握社会、历史,重塑民族文化本体而进入文学创作的一个切入点,形成作家创作的一种潜在动力与文化追求,借助女性母题对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弘扬  相似文献   

20.
《普宁》是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最让人"纠结"的作品,最容易给人以情绪化的感觉。在小说中,"死亡"情结如影随形贯穿于作品始终。作者通过对死亡意识阐释,揭示了主人公普宁的悲惨命运,暗示他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