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篇目,其丰厚的意蕴色彩历来是文学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鲁迅生平作品及言论,从孤独的革命者、三种生命的载体以及逾越绝望之坟等视角摄入,全面诠释其文中意蕴。  相似文献   

6.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7.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过客》蕴含着鲁迅独特的生命哲学,也体现出鲁迅关于"行走"的深刻哲思。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过客"只得走",因为他全部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都浓缩在行走的过程中,行走就是他人生存在的证明;其次,既然要摆脱牵绊坚定地独自行走,那么在路上遇到的布施就只能拒绝,这表现出过客在前行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最后,过客义无反顾的行走过程也体现出鲁迅向死而生,通过直面虚妄来达到反抗绝望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姚喆 《文教资料》2007,(34):83-85
本文从分析《过客》的时空结构着手,追寻鲁迅的写作心境,指出他创作《过客》的初衷是求索个体生命在绝望面前的存在意义;进而通过文本分析,还原鲁迅的求索过程,并将《过客》与《等待戈多》相比照,以凸现鲁迅的精神路径,揭示其间暗藏的时空序列,指出作家探讨存在意义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生命所栖身的时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他的杂文、书信、序、或后记里,对于他创作时期个人的与国家民族的“郁结”,对于他陷于社会承诺和个人冥思之间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有极大幅度的表白。而这种彷徨求索的焦躁不安,包括一种强烈的求死以再生的欲望——形而上的死亡的欲望,很形象化地弥漫在他1924年至1926年间写的散文诗集《野草》和那个时期写的书信之中。论文以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为开端,着重论述他的《野草》和书信中流露的“灵魂的毒气”,“黑暗与虚无”的“绝望”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没有真的暗夜’的悲哀”那种废然的灵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野草》中较为独特的一篇。偏重叙事的《风筝》之所以没有结集到《朝花夕拾》中,是因为它记录了鲁迅先生所经历的从灵魂的自剖、自虐到自救失败的一次痛苦的轮回。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最具个人化的心灵本。这种个人化是鲁迅融合中外各种艺术营养之后独特的学实验,这就决定了《野草》在美学内涵上,既具备一般散诗的特色,又呈现出超出一般散诗的陌生化的特色。章将其定义为常规性美与变异性美。这两种对立的美分别表现在散诗的语言、意象、艺术构思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立人"哲学包括"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方面,它的产生有一历史发展过程。"立人"哲学与佛文化、自主思想、众生平等、重善奉行有一定的联系。鲁迅在《野草》中,借用佛文化从四个方面实施"立人"哲学:信仰意识与看客心理,献身精神与自私行为,自主立场与奴才德性,战士英姿与庸众丑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呈现着"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基于败落家族后系子孙承受的"鬼"的梦魇的切身体验,鲁迅对"人鬼纠葛"的社会中人生悲剧的展示极其深入,显示出《新青年》同仁倡导思想启蒙之不足;鲁迅作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人鬼交融"的世界,这与他对"道教"与"道士思想"的区分相一致,根源于他早期思想中对民间宗教的肯定和追寻,是他审视和批判人鬼纠葛的社会根基之一,同时,又是在补救"五四"新文化倡导之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