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连"是彝语诗歌的一个重要概念。"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包括或者等同于押韵、谐声、扣字等格律形式;二是泛指彝语诗歌中的一切连接、联系等等关系,包括主、骨相连,血、肉、体相连等彝语诗歌范畴和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及其他范畴;三是彝语诗歌的一个特殊的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两种英译本中意义的传译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从一般意义、专有名词和典故三个方面来着手探讨。作者认为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在不损害原文意义特别是语用意义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格律体译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排斥自由体译法。  相似文献   

3.
内容与形式、自由与格律是长期困扰新诗的一大难题。该文指出丧失形式规范是新诗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而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首要因素。同时阐明了诗歌形式规范的基本内涵,指出重建新诗形式规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律诗是中国众多的传统诗歌形式中的一种,它将汉字诗歌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完美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蕴涵应是互为召唤、相互生成的,并在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中彰显出其个性魅力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7.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8.
林庚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中最坚韧的跋涉之一。他从1931年以“自由诗”作的姿态初涉诗坛始,至1935年前后转向“新格律诗”的实践.直至20世纪80、90年代以论方式继续诗歌格律问题的思考,林庚的诗歌格律探索由形式及本质.突破了以形式划分新诗和旧诗的简单化思路.深入涉及了“诗的内容”、“诗的本质”等诗歌内质问题的探究。同时,他的“九言诗”等创作尝试也在格律实践、融会民歌因素等多个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批评、研究不无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尽管韵律与中国诗歌关系密切,但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尤其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作为诗歌外在形式的韵律不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诗之为诗的必要条件;中国新诗几十年来在格律化方面探索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梅村体”较全面地继承了历史上七言歌行的优秀传统,尤其以唐诗为宗,学习借鉴初唐“四杰体”、杜甫“少陵体”和元、白“长庆体”最为突出。“梅村体”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诗歌内容更客观厚重,形式更工整欧丽,结构更新颖复杂,开启了七言歌行和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运动中的自由与格律问题的产生缘起及其发展,总结了诗歌文体发展中存在着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诗歌的未来文体规范是格律诗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语音的组合、格律的安排不仅仅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要素,同时也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根据GN.Leech的拟声理论,Paul Fussell的韵律学理论,拟声是音义连接的桥梁,节奏是思想跳动的音符。诗人通常借助声音这一外在形式达到语音象征的效果以及声音增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客、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容、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19.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传统诗歌史上诗歌文体的自由化和格律化运动,以及新诗史上诗歌形式的自由化与格律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发展两方面,总结诗歌文体发展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之辨证关系,并提出了新诗的未来格律文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