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蕴往往具有丰富性、多义性,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也决定了对它的解读必然是多元的;另一方面,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两个极点,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的开放性特征,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如何建立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呢?1、开放型的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真正把阅读教学当作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能自由驰骋思想骏马的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意义生成和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传统文艺理论认为,"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读者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准确破译作品全部意象的基础之上,而意象的形成又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外化,因而,阅读的第一步是探究作品产生时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下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  相似文献   

4.
李国芸 《课外阅读》2010,(9):122-123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义性,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致文学作品的实现,可以说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创作了作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贴近作者的心灵而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更和谐完美呢?“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宋人陈师道如是说,我认为必须先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文学作品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质的学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使语用学理论的解释力由口语语体逐步向书面语语体转化。在《午后之死》中,海明威按照自己的经验把创作比喻为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读者自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合作,即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作者和读者在一个共有的知识场内通力合作来完成。  相似文献   

7.
阅读理解过程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品的过程。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对话活动,是两个主体进行着的对话,作者固然是一个主体,读者也是一个主体。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地跟作者对话,尽管他或许已经不在了,比如说曹雪芹。但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面对着一个活的曹雪芹,我们是在跟他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阅读主体有不同的准备,他们的性格、能力、处境等不尽相同,这都影响着他们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德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超乎作家意外的神奇效果,正所谓“作者之用主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在心灵深处的沟通与共鸣,无疑是优秀作品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意义生成和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传统文艺理论认为,"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读者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准确破译作品全部意象的基础之上,而意象的形成又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外化,因而,阅读的第一步是探究作品产生时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10.
一、多元解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回归文学是属于语言的艺术,它以涵蕴无限的语言使文本构成一个富有审美魅力的诱导空间。文本也因此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的可能,召唤并激发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多元解读”的最通俗的最恰当的注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是多元的,多元性是文学作品的必然属性。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阅读之后才能获得艺术生命,才能实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为客体提供给读者的。作者在完成创作之后,文学作品就属于社会,就要与读者发生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读者的欣赏活动也许有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致或相似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也许会产生作者原来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新体验,作者极为重视的某些寓意却没有被读者发现。这种种可能情况的发生,使读者与作者在关于同一作品对象的感情及艺术感受上产生错位。错位现象在文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是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使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产生新质,在创作与欣赏之间产生具有创造意义的交流,从而使文学作品发生增值变化。一、作…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除少量的说明文及其他应用文外,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学的功利化关闭了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多元解读一旦废止,个性解读更无从谈起。学生的阅读个性没有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也被捆绑囚禁,文学的美丽、文学的魅力,乃至文学的生命,就将在我们的语文课里一并丧失。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核心地位,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身负重任,而且处理的都是最基础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尤为鲜明,由于读者生活经历与审美理念等差异较大,所以对相同文本理解不同。那么,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正确方式更好解读文学作品极其重要。在本文中,分析了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解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历代学人对"以意逆志"的理论认识各有千秋,但都确定从作品之意可以认识到作者之志,因此,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以对理想作品的理想解读为理论假设的。由于理想作品与理想解读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以意逆志"实际上告诉人们: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也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一个经由一代代读者不断阅读过程累积的结果。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位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结果无论如何有差异,都是同一部作品在阅读活动中具体化的结果之一,人类的任何一次阅读活动都以实现理想解读为目标,因此,人类的阅读史是一个理想解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不断实现、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丰富的小说之一。虽然作者塞万提斯的创作目的只是为了写一部"反骑士小说",但在读者眼里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几百年以来,堂吉诃德在读者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在现实中被嘲笑讽刺的喜剧性疯癫角色,更是位集可笑、可敬、可悲、可叹于一体的立体人物。读者对堂吉诃德多角度的解读早已远离塞万提斯的写作原意。本文想提出造成读者理解偏离作者意图的四个原因:否定作者意图理论的发展,历史时代的限制,"堂吉诃德精神"系列文学作品的流传,以及以跨学科方式解读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文本本身、教师、学生等多元因素的参与,文学作品的规定性主题和差异性主题形成了阅读的多…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解读文本时,文本本身、教师、学生等多元因素的参与,文学作品的规定性主题和差异性主题形成了阅读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姜勇军 《语文天地》2011,(11):25-26
对于课文,特别是对那些选自文学作品的课文来说,情感是本质,是灵魂,语言是载体,是作者情感跳动的音符。文学作品之所以感动人,也是因为读者在阅读的再创作过程中通过品读文字激起情感的涟漪,引起共鸣。如果不  相似文献   

20.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