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年—1906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作品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直到今天,他的剧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持续不断在世界各地上演。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易卜生共创作发表了26部戏剧和1部诗集,他的作品常被  相似文献   

2.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以问题剧的突出成就而赢得了“现代戏剧之父”的美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剧,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娜拉》这一倡导妇女解放的剧,在五四这种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的特定历来条件下,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无数沉睡的“老中国的儿女们”,尤其在青年当中,《娜拉》所歌颂的妇女冲出家庭,而寻求人格独立的叛逆精神,成为他们效法的楷模。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青年心胸中,传述于青年的…  相似文献   

3.
李世林 《文教资料》2008,(24):14-16
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决定了繁漪不可能是娜拉的"翻版".本文拟从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从而让读者对这两位经典的反叛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若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哪一个外国剧本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毫无疑问,要首推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又名《娜拉》)了。 不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不是法国英里哀的喜剧,也不是德国的席勒、意大利的哥尔多尼诸人的作品,而独独是北欧半岛上一个偏僻小国的这位剧作家的这个剧本,最先从中国的舞台上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于中国社会,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据阿英同志考证,第一个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鲁迅先生。他在一九○七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两文中,相继对易卜生作了评介,指出“伊孛生之所描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挪威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ck Ibsen,1828—1906),不仅对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有重大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学有显著影响,他的影响远及德国的霍普特曼,英国的肯伯纳。易卜生改变了欧洲戏剧的道路,成为近现代剧的伟大的创始者。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他的剧作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媲美。在易卜生的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CFesellsehaftsdramn)。象《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  相似文献   

6.
自五四伊始,名震遐迩的《新青年》杂志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光辉引领下,易卜生经典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便成为一个精神偶像,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便是一个中国式的"娜拉"形象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矛盾心理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走以及最终的回来,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反映了人物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是一个经典的社会问题剧,它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夫妻关系的冲突转变,从而描写了故事的主人公娜拉的完美蜕变,也最终从一个"玩偶"成为一个自我觉醒之后的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权主义者。娜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指引女性在解放道路上前行的照明灯,因此,娜拉最后出走时的那一响亮的摔门声并不是婚姻失败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是自我觉醒之后追求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挪威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在中国并不是陌生的,早在“五四”前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就介绍过他的戏剧。“五四”前后,易卜生及其戏剧对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妇女解放运动起过积极作用。即使是现在易卜生的作品,仍然启人睿智,发人深思。易卜生不仅对挪威文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有重大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学有显著的影响。他是欧洲近代剧的伟大创始者。在欧洲戏剧发展电上,他的戏剧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的作品媲美。易卜生出身于破产的商人家庭,生活与创作在挪威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世界文学艺术画廊中两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妇女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基于这两个人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的原因,她们分别呈现出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这两部举世瞩目的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子君和娜拉都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家出走,从表面上看,鲁迅是借小说的文学形式表现主题的,而易卜生则是用戏剧的文学样式表  相似文献   

10.
"娜拉现象"与《雷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初期,易卜生及其剧作《玩偶之家》以及作品中主人公娜拉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娜拉”式的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涌现出来。在中国,创作思想上与易卜生相通并在创作上得到易卜生创作真髓的是曹禺。《雷雨》是曹禺写得最好最成功的剧作之一。《雷雨》与《玩偶之家》从创作思想、作品中矛盾冲突到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都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剧作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是个失败的娜拉。《雷雨》是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本土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1.
"娜拉出走"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提出的女性解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从鲁迅《伤逝》、杨沫《青春之歌》与苏童《妻妾成群》三部作品看出,中国"娜拉出走"的主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即从"恋爱至上主义"的流产到"革命至上主义"的皈依,再到"生存至上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曹禺生活在新旧文化更替的时代,经历了对西方文艺理论引入的高潮时期,他在对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易卜生以及包括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在内的诸多世界名家的剧作潜心钻研之后,曹禺的作品里也会有意无意地显现出西方戏剧的影子,《原野》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中觉醒后的"娜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之中。他笔下的娜拉成了千千万万妇女的楷模,“我是一个人”的呼声在苦难的中国女性心中久久回荡。五四作家们也纷纷仿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娜拉”意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自我价值重构的苦痛。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的戏剧,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的《易卜生专号》里,给大张旗鼓地介绍进来了。这期专号刊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小爱友夫》等重要作品,还刊载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以及袁振英的《易卜生传》。易卜生的另一重要作品《群鬼》也在《新潮》一卷五号里发表了。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这样推崇易卜生呢?十年之后(一九二八年),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复:“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巳亟矣,便只好先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裁多数,那时的介绍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罢。”  相似文献   

15.
女性解放是一个存在已久,不断被提及并付诸实践的社会运动。易卜生和萧伯纳生活的时代正是所在国女性问题开始引起关注的时代。我们知道任何的作品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今天,我们将小说中的女性作为时代缩影,通过对“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中的伊莉莎,这两个人物创作者的关注异同,人物身份地位的异同,追求理想的异同,抗争方式的异同,进行女性解放的研究,追寻女性实现真正解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玩偶之家》(《A Dolt’s House》)(也被译为《娜拉》、《傀儡之家》)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该剧自100年前引进中国以来.给中国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该剧中塑造的娜拉形象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涂丽萍 《英语辅导》2008,(5):156-159
娜拉是易卜生戏剧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解构其女性和超越女性性格的人格双重性,我们发现娜拉是女性中颇具潜质的代表。《玩偶之家》展示了作为传统女性代表的娜拉自由情感的释放及其超越性格的变化过程,从而呼应了易卜生思想中渴求人权和性别平等的愿望。同时,也诠释了其作品中女性主体性的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意识流作品的写作特点,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幻想以及戏剧舞台效果展现的表现手法,使整部剧构成了一幅真实与幻想交织、现实与回忆融合、直叙与插叙交替的整体画面,充分展现了悲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矛盾的内心、缺陷的性格及他那虚幻的梦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和19世纪末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均是揭露封建专制下的男权社会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抨击男权至上、撕开封建思想"美好"面纱方面,有着相同的意旨——男女生而平等。贫女和娜拉都有着性格温柔、善解人意的善良品质,都是戏中多重戏剧线索的交汇点。但是,由于她们的出身不同,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不同,最终的结局自然也不同——贫女委曲求全,娜拉毅然出走。  相似文献   

20.
在瑞士,有一位被认为可以和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作家)、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萧伯纳(英国戏剧家)相比美的“荒诞派”戏剧作家,他就是杜伦马特。弗里德利希·杜伦马特(1921——)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和苏黎士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曾担任过《世界周报》的美术兼戏剧评论编辑,1947年成为专业作家。他主攻戏剧,写了30多部戏剧,代表作是《贵妇还乡》(1956),其他影响较大的是《物理学家》(1961),此剧曾风靡西方剧坛。剧本描写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莫比乌斯研究出了一种能够发明一切的万能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