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虽是桂林战时文化(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但其有自身独特的分期和发展态势。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经历"缓慢发展"、"高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其各阶段的发展态势受到来自当时政治、经济、翻译工作者、读者、期刊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当译之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选择性适应”;在翻译策略上,要进行“适应性选择”,以实现与目的语多维度的适应.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将胡愈之的翻译活动放置于当时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期管窥胡愈之的翻译取材和翻译策略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  相似文献   

3.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4.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广西桂系军阀与蒋介石有矛盾,桂系军阀出于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在政治上尽量表现开明,加上桂林是抗战后方,因而很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云集到桂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当时桂林文化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声色的是戏剧。 抗战时期,在桂林活动的戏剧家和演员很多,著名的有田汉、欧阳予倩、夏衍、洪深、瞿白音、焦菊隐、章泯、马彦祥、杜宣、洪遒、熊佛西、唐槐秋、金山、许之乔、万籁天、汪巩、严恭、许秉铎、吕复、朱琳、刁光覃、石联星等。他们编剧、导演、演戏、出版戏剧刊物、开办训练班、举办讲座、普及戏剧知识、培训戏剧干部,日以继夜地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在桂林活动和到过桂林演出的戏剧团体也极多,计有“新中国剧社”、“国防艺术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这段时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来到桂林,住在桂林王城里,以王城为大本营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孙中山来桂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在桂林王城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这些活动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从1938年冬到1944年秋,桂林抗战文化城曾经展开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也包含了文学翻译活动。文章在现有的对胡明树研究的基础上,对胡明树的生平及其在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进行探讨,概述他的翻译思想,分析其译著对抗战文化的影响,旨在为胡明树研究尽一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1938年冬到1944年秋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此次活动的特点:从译人数众多,阵容强大,以文学翻译占主导地位的多学科翻译,译作的发表和出版前少后多,报刊成为译介的重要力量.这一活动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为抗战的胜利和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50年代,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逐步实行了“民主改革”。在这段广泛的基层社会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在康区的张力前所未有。在当时汉藏双方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翻译”这一角色在此历史进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即是通过对一位民改时期的“翻译”的个人经历的透视,以此展现当时的政治场景、时代更替与社会变迁,并进一步探讨“翻译”这一职业在“边缘社会”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翻译”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必须将翻译活动置于话语/权力关系之中,置于历史情境之中来考虑。在实践上,翻译与地域空间结构、族群关系、社会转型和权力合法性的生成等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成为国家话语传播机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桂林站 由美国弗吉尼亚州第五美术馆和北京印刷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字汇一中美两国字体设计展(桂林站)”于2014年3月,5日至17日在桂林美术馆展出。此次“字汇一中美两国字体设计展”来到桂林井由我校承办.是我校的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我校的美术教育“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0.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出版的文艺期刊近百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文艺期刊与翻译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前者是推动翻译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后者则是维持前者生存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1.
桂林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但却很少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世人所知晓。她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华南边陲的百越之地,一步步地发展成著名的西南会府,成为让世人趋之若鹜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呢?钟文典教授主编的《桂林通史》一书,穿越时空隧道,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重现了桂林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桂林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了让艺术与山水同美,桂林的画家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发扬文化传统和重塑文化形象的社会责任,应努力打造出一个能鼎立于中国画坛的“桂林画派”。  相似文献   

13.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桂走廊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是中原与岭南联系的通道。在古代,大批从北方南下迁移的人口通过湘桂走廊进而扩散到岭南各地。人口迁移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劳动力增加、大量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交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桂剧和彩调等地方剧种的形成、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宗教的传播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追逐"朝阳"--桂林历史文化旅游30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历史起源早,文化开发早,文化密集,文化质量高,在中国的南疆撑起了一个国务院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从政治转向经济建设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桂林以山水的名望赢得了旅游业的辉煌,形成了桂林人对旅游业发展思想认识的基础。桂林发展旅游业,从山水风光旅游到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产业化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全面总结桂林30年进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教训,构筑与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相称的桂林历史文化旅游体系,迎接新世纪桂林旅游业全面发展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桂林抗战文化活动下限的时间,过去一般都以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为止。现在看来,下限时间还是以延伸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1945年为宜。文章以大量的事实证明,1944年秋桂林大疏散以后,虽然桂林陷落了,而桂林抗战文化仍在延伸,革命文化的火种燃遍了八桂大地。  相似文献   

16.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广西省会城市的南迁和北归,不仅使桂林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对于桂林城市的图书出版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省会北迁是抗战时期桂林图书出版事业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以桂林为基地,广泛开展政治、文化活动,与桂林文化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一团体相当活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特征与生存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结论表明: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深受百越文化、巫教文化和儒家、道教的影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好,是桂林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桂林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和庸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