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7,(6):25-26
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卡罗尔·里奇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导言中,有两条关于新闻写作十分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该书主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钟新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当今新闻写作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在人  相似文献   

2.
新闻正文由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写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条好的导语可以像磁铁一样将读者的目光立即吸引过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条新闻的要点并作出决定:是否需要阅读这条新闻的全部文字。而国内的导语写作大多已模式化,难见有新意的导语,读来常常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3.
言简与意简     
消费者购物,追求"一分钱一分货"。读者在阅读消息时,则追求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消息简短精炼,干净利落。而作为消息之"重中之重"的新闻导语,更应该要求"含金量高",这样方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倘若记者在消息导语写作时做到了在三言二语之中吸引,感染读者,把新闻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有繁杂冗长、含金量低的新闻导语见诸报端。这些导语不是臃肿,就是枯燥,大大削弱了新闻表现力,甚至将好的新闻主题埋没。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精炼的导语呢?  相似文献   

4.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5.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7.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  相似文献   

8.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规定动作",即是必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作者记不住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近年来笔者接手的新闻稿件中,缺少新闻事实或事实不清的占了相当数量.在此仅将个人长期在采编一线积累的部分认识和见解,向热爱新闻写作而又不得其法的读者试做一次交流笔谈.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10.
高原 《青年记者》2004,(3):33-33
消息靠导语开口说话,但好的导语,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满意,让读者感动。如何寻找这一突破口呢? 内容上接近读者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语作为一篇新闻的开头,凝聚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导语,用只字片言便带给读者很多核心内容的提示,是一篇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细节描写是导语写作的一种常见手法,用细节写导语能让新闻更夺人眼球,更具有现场感,可读性更强。新闻想要在开篇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必须仔细琢磨,写出精练的导语。  相似文献   

12.
一直倡导并推行新闻散文化的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新闻写作要多从文学写作中吸取营养,借鉴文学写作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事实不仅更加可信,而且更加可读、可亲……现在许多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不是由于文学色彩过浓,而是由于表达缺少文采,单调、枯燥、僵化,令读者望而生厌。‘言之无文’,必然‘行之不远’。"  相似文献   

13.
庄滨华 《新闻爱好者》2021,(3):F0002-F0002
英语新闻的阅读属于语篇范畴,新闻写作对语言的准确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新闻写作中,只有了解语义,调动语义的元功能,准确表达事实,才能让读者了解新闻内容,确保新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英语》(2016年3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作者刘彦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主持人,著有《扶稳,坐好!电影口语探宝之旅》和《时尚英语--美国流行文化A to Z》等系列丛书,《新闻英语》一书在豆瓣读书上,读者打出了9.0的高分。新闻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写作活动,在英语新闻写作中,写作者需要客观、规范地进行新闻报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守英语语义的客规性。那么,什么是语义的客规性,如何在遵守语义客规性的条件下进行英语新闻写作呢?《新闻英语》为广大读者正确理解英语新闻写作中的语义客规性和英语新闻写作者恰当使用言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5.
王刚 《新闻前哨》2004,(4):31-32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写作创新能力,这是每个记者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按新闻写作载体的主要要素:新闻材料、新闻主题、新闻结构、新闻语言进行长期反复的单项训练以及综合训练,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7,(3):64-64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些与新闻写作工作有关的图书。让我们在快乐的阅读中不断增强写作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何为新闻写作中的“曲笔”呢?就是记者和编辑依据客观的新闻事实,遵照一定的宣传倾向,在选择新闻事实素材、历史背景材料、结构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和某种侧重,使新闻作品的主旨以藏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构造出一种与文章相互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受到感染,给人以联想、反思、领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7,(3):64-64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些与新闻写作工作有关的图书。让我们在快乐的阅读中不断增强写作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屠凤娥 《新闻知识》2012,(10):76-77,102
新闻媒体竞争的加剧,使媒体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稿式课堂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作为新闻学核心课程之一的新闻采访写作的讲授必须"与时俱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灵活应用探究式、对话讨论式、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实战训练等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能够学到不断发生变化的新闻媒体所需要的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2007,(1):64-64
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些与新闻写作工作有关的图书。让我们在快乐的阅读中不断增强写作水平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