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练太极拳的眼神应如何?答:练太极拳要求“神意贯注”,这主要靠练举时眼神的注视来表达。眼神的移动,对躯体的运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练拳时做“起、落、进、退、屈、伸、俯、仰”等动作,眼神都要有相应的变化。当揽雀尾做完以后,练单鞭第一动时,右手变勾,视线在右腕外。当左手拉单鞭时,眼神必须随左手食指向左移动。如果视线配合得不协调,动快了或者动慢了都感到不舒服,因为眼神移动和腰部的转动是有很大关系的。练拳时一定要注意眼神的变化和它本身移动的路线,勿使有“凸凹、断续、缺陷”的现象发生,眼神移动若是不合规矩,也…  相似文献   

2.
“神意不同处”是印诚大师王培生先生从几十年教练太极拳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太极要诀,是学好太极拳的指南。何谓“神意不同处”呢?在这里,神是指眼神,意是指意念活动,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运动中眼神与意念在身...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00,(11):61-64
太极拳文明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产物。它绝非拳术这么简单,它既不是体操,也不是柔道,也不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芭蕾”,更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它的传承是传统的,“老旧”的,它的形貌平平无奇,是简单的,自然的。正是这“老旧”、简单和自然,才能使古老的太极拳与无垠的宇宙始终相联,使太极拳在自然里涵泳,与历代太极拳家的品格、气质和修养,达致自然相融、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显出勃勃生气。  相似文献   

4.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禹  姜娟 《中华武术》2005,(10):40-43
本文研究的是太极拳的“健康文化”。我们认为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包含了“健身”“健心”“养生”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对课题的把握,一是抓住“健康”,二是紧扣“文化”,三是建立“系统”。目前没有人以“健康文化”为研究的切人点,也没有人建立了“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我们的研究是奠基性的,它不仅可供有条件进行相当规模的科学测试做参考,而且它将同时给21世纪的太极拳运动带来有序的理性思考及对这份民族健康文化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8.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中华武术》2006,(6):26-28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9.
一、太极拳中运动和平衡的对立统一太极拳要求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运动和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太极拳中有这样三句话:一是“一动无有不动”。它不象有的体操动作,上肢动,下肢不动,太极拳要求上肢、下肢、腰部、头部,甚至手指同时都要动。二是“上下相随”。即肢体上部和下部的运动要结合起来。三是“内外相合”。不但肢体外部要结合着动,而且外部和内部也要结合着动。所谓内部,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肢体外部动作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和呼吸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具有高度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整体运动。太极拳对于平衡的要…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与伦理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智 《中华武术》2002,(7):28-29
一、从太极拳修炼的“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从“柔”之属性析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人生。太极拳起步修炼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原有的拙劲、蛮力。通过这个“柔”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言),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间万象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13.
翁心诚 《精武》2008,(12):9-10
翁先生此文谈优点,也谈不足,唯独不谈是非的治学观点很可贵!本刊欢迎这样的佳作和态度。编者以为:简化太极拳可能确实是简化的,但可贵的正是这种简化,使得整个太极拳界具有奔腾的活力,而且具有极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园内,我们看见各色皮肤的芸芸众生们悠哉游哉地打着太极拳,享受着太极拳带给她们、他们身心上的快乐。可是太极拳并非只是令我们国内拳家“烦恼”的武术啊。它是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而然”、“无为无不为”的生活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所以如果你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现状感到混乱失望,千万不要忘记,真正的太极拳在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生活里,在我们执着追求的那个武术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正如大诗人陆游说的那样:“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原本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武打技艺,但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却不是由于它的武打功效,而是由于它的健身功效。太极拳著作家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曾引用了清朝末年的一首古诗:“世人谁知太极拳,谭公病愈始乃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这说明由于取得了治病强身功效,太极拳这一家传武艺才作为健身运动广泛流传开来;也说明杨氏将陈式太极拳改进为易于教学、便于推广的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继承和进一步弘扬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作为祛病、强体和防身自卫的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大多数练习者对太极拳推手的“技巧”不太了解。文章对太极拳中“四正推手”的技术进行分析,使练习者熟悉并掌握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太极演练志     
本文强调一个“志”字,是针对“演义”而言的,“志”是事物的真实记录,是没有半点虚假的原汁原味。“演义”虽然也是以真实的事物为蓝本,但它掺有虚构成分。太极拳学“会”容易,但要学“对”,进而深入,达到“巧、妙、绝”就不容易了。如果你练的是“志”,那么,你将会延着太极拳的“内功”去理解和体会,依据理论,招招切磋,式式琢磨,步步深入,从中找出规律,摸正路子,达到理想的太极拳绝妙境界。如果你练的是“演义”,那么,练的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多余的动作),“功法越巩固”(错误的定型不易改变)。因此,若想追…  相似文献   

18.
所谓纯柔无刚的太极拳,是指练习时从头到尾始终以柔和缓慢为主,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发劲的太极拳。对于只求健身者来说,自是少有人去深入探讨太极拳的精深内涵及来龙去脉,大家一般只求活动一下身子骨就满足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健身队伍中,却逐渐出现了一些自称曾得太极拳真传的“大师”“传人”,他们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弘扬”太极拳,并将“技击”一再贬为太极拳的“末技”。  相似文献   

19.
卢刚 《中华武术》2005,(3):42-43
武派(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最早“引文入武”,形成“文人化”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粘”是太极拳推手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粘”的词义看:其,粘的东西互相连结,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其二,用胶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太极拳既不是粘的东西,又不是两手之间用胶。它是借用“粘”比喻推手的动作如胶似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