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社会配套政策严重滞后、高校内资助系统自身管理体制欠缺等问题.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的完善,必须坚持政府主渠道,高校应更多地担负起精神支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要立足于物质解困和精神解困两个基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实现"重塑他们"的要求,这是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良好策略.本文论述了开展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的策略,提出了较为有效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自立自强意识淡化、心理脆弱、敏感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贫困"。在新形势下,除了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扶贫,还应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他们"精神贫困"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经济贫困之外,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自立自强意识淡化、心理脆弱、敏感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贫困"。在新形势下,除了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扶贫,还应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他们"精神贫困"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道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05-106,109
当前,对于大学生问题,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然而于西部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关注程度却较低,尤其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作为贫困大学生,同样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云南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贫困大学生问题进行探析,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心理贫困"称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效应.应采取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发扬贫困生优良心理品质,加强理情教育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获得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经济支持后,精神需求也逐渐凸显,需要实现由"助学"到"助人"的转变,这是当前高校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经济因素、学习环境、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导致贫困大学生精神压力,需要从转变物质支持方式、倡导思想互动、突破交往障碍、优化就业服务积极构建精神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贫困生在精神层面逐渐暴露出问题。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弱势化的探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证,找出了贫困大学生精神弱势化的症结。主张从四个方面合力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弱势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能否妥善地解决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校园和谐建设的重大问题。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对贫困大学生也要有新的定义,大学生的贫困不能再只是体现为物质的贫困,应该还要加上意识或者说是精神方面的“贫困“。本文就从大学生精神方面的“贫困“这种新的“贫困“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是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经济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经受着众多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教育与引导.文章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分析入手,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大学生心理贫困"正伴随着一些严重的刑事案件,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其危害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贫困大学生的成才。物质解困、精神教育、心理脱贫等策略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1989年起经国务院批准高校开始收取部分学杂费,到1997年普通高校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至此1998年"贫困大学生群体"正式形成,免费上大学成为了历史。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生活费、公寓费日益渐长,随之而来的贫困大学生数目也快速增加。尽管近年来国家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但大都局限在一些经济层面的救助,往往忽略了其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还需从其心理出发,从经济和精神心理两方面共同努力去帮助,才能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由家庭经济贫困而引发的"精神贫困"问题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难题.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构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大力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改善贫困生的认知模式、增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高校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许勇 《华章》2010,(11)
当前,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方面,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薄弱.构建完善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将助困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仍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面临着地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复合压力,通过"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等项目运作及其效果分析,可以看到西北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方式的创新方向,引发关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方式转变、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特殊的群体,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匮乏使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种种道德和心理偏差。本文立足于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和精神自助这一角度出发来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