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5):41-46
在通常的观点中,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常被并称之。但这种认识下的陆学遮蔽了象山对理的重视,掩盖了他以理限制心的真相。事实上,陆学确为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简单二分有问题,而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的三分也有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心本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仅以此脉络推说陆学,是很难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期,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出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即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经程颢、程颐兄弟完善,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两宋这些儒学家的主张,被人们称为"程朱理学".南宋时另有一儒学家陆九渊,在"心"与"理"的关系等问题上与朱熹分歧很大,形成一门新的流派,人称"心学".心学到明代由王阳明集其大成,因此心学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这个广义范畴,两个学派有很多观点是相通的.然而,作为不同的理学流派,两派在哲学观和修养方法等方面却体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5.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相对立;同时又认为,朱熹的格致说为"中年未定之说",而朱熹晚年转向陆九渊"心学"。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现代学者展开朱陆异同的研究,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推动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9.
理学始于宋代,创始人为周敦颐、张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理学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后期有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得出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作为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