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渊远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它充分尊重儿童自由、本真的自然天性,将活动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成长。近几年,在学校主课题"以活动教育守护童年生态的校本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校语文教研组立足作文教学,高度关注儿童的成长状态和发展需要,开发和实施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激发儿童生命潜能的自主性活动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生活体验大都少得可怜,当然也就无从选择鲜活的写作素材,因而对作文"望而生畏",写的文章味同嚼蜡.如何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呢?笔者发挥自身的特长爱好,把作文与科学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玩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真切地观察、体验、感悟、思考,无拘无束地表达,从而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4.
作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让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的乐曲,见学生所见,喜学生所爱。它能点燃学生心头那些灵感的火花,把他们写作的欲望燃烧起来,促使写出一篇篇富有儿童情趣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作文才有儿童味?1.儿童生活作文应当流露童真,不代成人说话。生活作文是针对传统的训练性作文而提出的。训练性作文以作文技能的达成为目标,生活作文以生活信息的传递、言语的交流和顺畅表达为目的。让"生活"取代"训练",能让小学生放胆作文。儿童生活作  相似文献   

6.
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隔代抚养或生活自理,势必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产生障碍。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使他们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的一连串现实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它视为一项"阳光爱心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让这些活动犹如一缕缕阳光,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田,让他们用阳光灿烂般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让活动单成为班队活动与它的纽带是一条改进作文教学的很好的途径。通过创设写作环境、培养观察习惯、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让活动单把作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本,在活动单的引领下捕捉我眼中的社会焦点。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的作文,一贯大力倡导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实行开放式教学。"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是一项各个地区、各类学校都可以开展的作文活动。它应当成为小学作文训练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上海的桥""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向客人介绍上海",是专为上海地区设计的内容,可供全国各地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除课堂作文以外,广泛地开发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的确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路。我们作了如下尝试。一、把课外阅读与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写作要靠积累,积累首先是通过阅读,从阅读中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和认识生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又往往是从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我们作了这样的了解,当学生阅读文学作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述”与”作”“述”与“作”都是作文的作业,但两者性质不同。“述”表达的是现成的材料,是要儿童用自己的话叙述听过或读过的文章(在苏联称之为“叙述”);“作”是创造性的表达,表达的材料,是儿童由于实际活动、生活经验和在阅读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而形成起来的思想情感或生活体验通过构思把它组织起来的(在苏联称之为“作文”)。有些教师把“述”理解为“说”,认为把作文材料让儿童口述一遍,就是“述”,写下来就是“作”。这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理解,就把“述”与“作”跟“说”与“写”的概念混同起来了。实际上,“述”与“作”是从作文性质方面说的,“说”与“写”是从作文方式上说的。  相似文献   

1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写作时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生活上的所得去进行作文实践,去深入体验,把生活上的激情延续到学习中去,确实为学习服务,实现儿童在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真正改善,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达到知行统一,实现真正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教育的本体——儿童,关注儿童的生活,追求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儿童数学"重新赋予数学、数学教学应有的魅力,它基于儿童生活,在儿童的生活中,引领儿童的生活;它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从自我经验出发,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同时达到儿童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  相似文献   

13.
正"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生命力。他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作文曾经一直是我和学生头痛的事。而这却在班级建立了"交往学习共同体"后变得有趣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顾润生:学校"‘创意生活100’儿童道德学习坊"项目实施的主要思考是什么?谢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认真落实德育目标,建立了完善而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我们秉持大德育理念,将道德学习与创意活动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儿童在学校6年期间经历100项创意学习活动,引领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话沟通、调查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展开实践行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活动成为儿童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载体,从而实现品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人,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匾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7.
要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在活动中寻找恰当的教学点,适时给予指导。那么,怎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指导呢? 一、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及时选择作文教学点(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人,还可以是一件事)引导学生对有价值的作文材料的注意。对一个事物,只有首先注意它,才有可能去感知它、记住它、思考它,才可能清晰完整地去认识这一事物。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居多,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并不精细,往往失之笼统,并不是他们看到的都注意到了。如果在活动中,老师注意选点,引导孩子们去注意生活中那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让他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指向  相似文献   

18.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道出了作文的真谛:写作离不开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开"源"就是要开掘作文的源头,把作文训练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流"就是要引导学生多阋读、多积累,把作文训练跟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源"和"流"一起抓,才能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作文源于现实生活,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往往言之无物,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将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让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