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2.
当你在编写广播稿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听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广播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好,就要努力去研究广播的特点,研究我们服务的对象——听众。当我们在编写广播稿件的时候,就要注意通俗化、口语化,适合听众的收听。听众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听广播呢?有组织  相似文献   

3.
广播运用有声语言作为信息符号的特性决定了收听广播不如阅读报纸那样印象鲜明、深刻。加之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的时候,不是专心致志的,往往一心二用,处于一种半收听状态,相当一部分声音信息被损耗掉了。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不但导语要起到吸引听众的作用,在层次的衔接之外还要辅以必要的手段来让听众明白现在是说别的事实了,才能使听众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下听清楚新闻事实之间的联系,对新闻有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写作广播新闻时,一定要为听众着想,要特别讲究提行分段的技巧和层次衔接的艺术。 一般来讲,广播新闻在段落划分上应该多一些层次,不要在一段内塞  相似文献   

4.
广播在与报纸、电视媒介竞争中要了解自己的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构成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节目为听众服务。大学生听众群体作为特殊的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状况及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节目做出调整与改进,其意义不仅是完善节目自身和满足大学生听众的需求,而且对于广播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以自己的优质名牌节目争夺受众市场,繁荣广播业,也具有启示价值。 一、大学生收听广播的基本状况 听广播在大学校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可以说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有相当多的同学甚至把听广播当成是自己的业余…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的。听众收听广播,首先感知到的是一连串的声音。语言学、心理学的研究资料表明,当人们听别人说话,感知到声音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反应既不会习惯于对一句话的一个一个音节各自分别独立地加以感知,也不可能整个一下子感知到整句话里的十几个或  相似文献   

6.
无线电波的转瞬即逝,是广播这一舆论工具与生俱来的弱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听众收听广播,也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输入形式。读报:“正襟危坐”; 看电视:“目不斜视”, 进电影院:是花钱买来的机会,不敢“懈怠”; 上大课:纪律约束,必须专心致志……听广播却不然。大都是边听边干杂活,边听边聊天,甚至边走路边听,思想不那么集中,可以处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听众工作,几乎没有人认为它不重要。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当电台的各节目生产部门进行一系列创新创优改革、高潮迭起的时候,一些听众工作部门却不相适应,显得过于冷清平淡。在有些地方,听众工作似乎成了被淡化、被削弱的薄弱环节,或工作无起色,或机构不健全,或人员不齐备,或经费不落实等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无益于广播事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也直接侵害着广大群众的收听权益,客观上使广播再回到过去那种“我播你听”、“我要你听什么就是什么”的强制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章炜 《新闻世界》2012,(3):35-36
广播录音报道和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必须要具备"适宜听众听觉"的特点,更高的要求是它还要和听众收听广播新闻节目当时的状态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宜听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广播录音报道的特色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广播新闻宣传才能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10.
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在2009年5月1日开通了一种新的广播收听模式:打开电视听广播。就是把电台的广播节目信号传人有线电视网络,使听众在电视上收听广播,同时电视的画面还能传递出大量与同步广播节目相关的图文信息和滚动资讯。这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是广播与电视、听觉与视觉的巧妙结合,是数字化广播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王志钢 《新闻窗》2014,(6):75-75
一、大众化 听众观看和收听广播新闻节目的过程也是和新闻节目交流的过程,交流的载体为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听众与广播新闻节目顺利沟通建立于对语言本意的共同理解上,即广播新闻节目要顺利地向观众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让观众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容。基于此,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应具备大众化的特色。 广播新闻节目传播的一切内容都是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语气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在香港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广播不仅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魅力,而且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受众人数和经营效益,都是一枝独秀,大大高于报刊和电视。一份调查资料显示:94%的香港人有收听广播电台节目的习惯。其中,88%的人表示他们最少一星期收听一次广播节目。有收听习惯和对广播节目有特殊喜好的听众平均收听广播的时间高达2小时12分。从一般的现象上看,香港人,无论是名人还是民众,似乎十分钟爱广播。政府要员、经济巨头若要发表高见首选的是广播,凡人百姓更是离不开广播。报纸刊物不断有落马倒闭的事件发生,电视台惨淡经营仍…  相似文献   

13.
板块节目的本质特征就是“大时段、小环节、多色彩”,它与别种广播样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来设置若干内容或栏目。广播板块之所以受到听众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它与现代人的收听规律和审美需求相符。据专家测试,听众收听广播的耐心,一般不超过七分钟。因此需要不断切换话  相似文献   

14.
当一名称职的广播科技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其难处有三:一是广播科技编辑既要精通广播业务,驾驭广播特点,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又要具有较广博的科学知识;二是广播科技宣传的特点,对广播科技编辑有与报刊科技编辑不同的“苛刻”要求;要摆脫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数据、乏味的符号的干扰,提高科技广播节目的可听性,需要编辑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三是广播自身的传播缺陷直接制约着科技广播宣传效果,听广播存在“一听即逝,不留痕迹”的弱点,加上听众收听广播的随意性,对通俗表达科技内容的要  相似文献   

15.
"播客"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这种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总裁罗伯特认为:"播客对于传统广播来说是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传统广播的一个威胁者。"虽然播客颠覆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受众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而录音报道则是广播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高质量的录音报道是提高广播新闻质量,乃至提高广播收听效果、吸引更多听众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录音报道的采制过程中,因为一些问题看似细小而容易被忽视。但是恰恰是这些小问题,很多时候直接影响了录音报道的优劣成败。  相似文献   

17.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台除了新闻节目以外,大量的是广播专题节目。广播专题节目如何吸引住听众?能不能把每一次节目都办成精品节目,靠精品节目来吸引听众呢?拿湖北电台来说,五个频道的节目时间加起来,每天播出100多个小时。如果要求编辑记者把每一次节目都办成题材独特、角度新颖的精品节目,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如何把我们每天播出的大量的主题和内容一般化的这些节目,办成听众喜欢听、听了还想听的节目,这是在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我们广播人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20.
广播是通过诉诸听觉而达到传播目的的大众传播媒介。听众接受传播内容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广播的传播效果。因此,认真研究听觉接受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广播新闻实践,对于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十分必要。 听觉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体现出哪些规律性呢? 喜具体 忌抽象 听觉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容易接受具体的新闻事实,而对抽象的事实和概念则难以接受,表现出喜具体、忌抽象的心理现象。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首先接触具体的事物,得到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获得理性认识。人们听广播,实际上是通过广播这一媒介来认识外界事物。在收听广播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往往也遵循着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运动过程。由于广播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播出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并且一刻不停地一直播下去,听众在接受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