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景(landscape)指的是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是一个社会记忆与个人记忆交织的空间范畴,一个时间层累构成的凝结物,它辐射出王安忆对于上海和世界的最初想象。《长恨歌》里的弄堂、鸽子、王琦瑶构成了上海地景的物质形式,而流言则是上海地景的话语形式。上海地景其实是王安忆对于上海的一个抽象认识的概括,它指涉于王安忆内心对于上海的把握,以此向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志哀。  相似文献   

2.
李伟华 《语文知识》2011,(1):55-56,59
在现代文学史上,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过多的国家、民族意义,其作为城市的意义逐渐消解。在当代文学时期,上海的自身意义开始显现,出现了许多关于上海日常生活的作品。新世纪以来,上海想象又有新质出现,王安忆的《悲恸之地》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底层人眼中的另一种上海想象。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长恨歌》这部小说里,用很多的文字来叙述和描绘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这实质上是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在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上的文学性补充说明,从而还原一个私人的、世俗的、日常的城市历史。她用一种个人化的手法来解构历史和城市这些宏大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始终将视线定格在上海这个魅力非凡的城市,并因为书写上海的独特角度备受关注。在她的“上海往事”系列中,《长恨歌》、《妹头》和《富萍》是三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也是对上海的书写相当成功的作品,并且这三部作品可以见证作家书写上海决心的逐渐坚定和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王安忆以自己对上海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将以女性为主角的琐细的上海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上海印象、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男人以及王安忆的上海与张爱玲的上海的比较几个方面把握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上海面貌,提取她的作品中的上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特征表现为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而王安忆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她的童年体验、孤独体验对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王安忆文学创作的重要场所,王安忆在小说中,用温情细腻的笔触和情感,描绘上海的城市风情,构筑了充满独特魅力的上海城市空间。文章探讨了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城市空间,以及其展现出来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两性权力的角逐,并对上海城市空间中的生存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上海弄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写小儿女的生活,细致入微,总能给人一种贴肤贴肉的感觉。上海是什么地方?王安忆认为:上海,可不是大小姐的世界。在王安忆的印象里,上海也是弄堂小儿女们的世界。上海的建筑如汇丰银行大楼、国际饭店等自然是上海的骄傲,但旧上海的建筑主体乃是石库门和弄堂,除了少数几个有名的里弄之外,成千上万不知名的、无名的里弄,它们进入不了建筑  相似文献   

10.
弄堂空间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和市民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是上海的象征所在。王安忆在弄堂中长大,洞悉生活在其中的市民阶层世俗生活的各种人情世故,因而弄堂成为她怀旧所依托的空间,成为其文本最为核心的意象和想象上海的经典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恨歌》讲述了王琦瑶与大上海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与城的故事。上海孕育了王琦瑶,王琦瑶的性格中带着大上海的烙印,她时尚开通而又小家碧玉,追名逐利而又进退有度,处世精明而又感觉主义,渴望真情却免不了虚荣功利,热爱生活而淡漠政治。同时,王琦瑶也代表了上海的特质,与时俱进、坚忍自强而又物欲横流、凡俗琐碎。王安忆凭借自己对上海的理解和领悟,使人与城的形象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不仅是一位遗落在繁华旧梦之中女性的悲歌,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种抒情想象。在这部小说中,上海不再是那个物质发达、精神开放的现代化、都市化空间,而是颇具情感象征意义。城市不仅仅是指示地理位置、作背景填充,更是作为审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建构起一个城市审美空间。本文主要从言语、形象、意蕴三个层面来分析其建构要素,始终汩汩流动着的诗意,贯穿始终的古朴典雅情怀,精致摹写的市民凡俗生活,开拓出一个抒情性审美空间,构成文学城市的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穿越时空的长恨情结--浅析王安忆《长恨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浓缩了上海新旧社会变换中一个命运普通但心灵却并不普通的上海女子的生命历程,并由此铺展了由小的弄堂而展开的上海变迁的物质与精神,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个人灵魂的痛苦挣扎.和白居易的长诗 <长恨歌>对比,体会由此结下了跨时空的长恨情结.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王安忆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20世纪40至80年代的历史进行精英式思考的创作,但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某些失当使得作品呈现出过多的想象和虚拟性,主人公王琦瑶的形象缺乏生动鲜活的生命气息,而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象”,一个被赋予了诸多内含的带有隐喻性的一个修辞。如果说王琦瑶的人生代言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那么这也是一个残缺的、片断的、碎片式的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