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H老师上的这节语文课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点评课,而是示范性的指导课。二OO四年三月十八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六十名学生。十八位语文教师。多媒体教室。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投影幕。上课铃响,投影幕上展示课题《长亭送别》(配古画送别图)。音乐声起(童声唱),李叔同的《送别》回荡在课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师: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投影《送别》,配夕阳落山图)他叫李叔同,在中国文化史上,他第一个向中国介绍了西洋绘画、西洋美术、西洋戏剧,成名后出家,法名弘一大师。生:(惊叹、惋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早期佛教绘画遗址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中南北朝时九色鹿经图、唐代《观无量寿经变》两侧未生怨与十六观壁画以及代表中国本土绘画形式的武氏祠画像石的分析对比,印证佛教绘画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佛教绘画以传统和新需要相结合,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构图形式上,佛教绘画带来的新样式,丰富了中国绘画构图形式,九色鹿经图等壁画同我国本土绘图也有明显的联系。佛教绘画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化要求。  相似文献   

3.
胡欣育 《现代语文》2007,(8):111-112
中国古代产生了世界上无以伦比的送别诗,受中国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送别诗可以说是“情”文化的送别诗,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亲情、友情以及“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4.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传世名作,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这一作品的个案研究迅速成为美术史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图的绘画风格加以深入解读,从中追寻唐代雍容、自信、乐观的绘画风貌。  相似文献   

5.
大河 《下一代》2010,(1):17-17
今年1月20日,向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入同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公墓送别。据介绍,这一次送别仪式创造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一个礼堂送别人数最多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20日,向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公墓送别。据介绍,这一次送别仪式创造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一个  相似文献   

7.
道别礼俗是送别题材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厚的文化意味,本文从送别礼俗、留别礼俗、折柳送别礼俗三个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同时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送别诗歌的别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备受许多士子文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面更多地赐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向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随着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少年知道《蒙娜丽莎》的多过《李白行吟图》,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送别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送别诗的常见类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送别诗的学习使情感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中西艺术交流始于明清,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西学东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的进入促进了西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与发展,一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及线描风格。这个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集中在记实性,其中发展较为瞩目的题材包括装饰性壁画、人物风俗、人物肖像、战功图及祭祀等。本文以《乾隆皇帝大阅图》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明暗、构图及透视等方面详细阐述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认为西方绘画技法促进了中国画对光影元素的运用、明暗和透视法的兴起以及色彩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送别诗的创作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八个要素.具体到六朝送别诗,由于创作动机的不同,亦因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其写作要素呈现出三大演变趋势:一是送别当下环境的刻画从宏观到微观、从虚构到具体的演变趋势,二是送别对象在六朝送别诗中的关照由不重视到强化的转变趋势,三是自我在六朝送别诗中出现了从刻意遮蔽到情感表现的嬗变趋势.总结六朝送别诗写作要素的不断变化,可以透视出六朝政治变化的轨迹,映射出六朝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殷红霞 《教育界(基础教育)》2013,(收录汇总):77-78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及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使其绘画内容更具表现力。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借助思维导图促进绘画内容表现。  相似文献   

16.
孙倩 《宜宾学院学报》2007,7(8):116-117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时期,这表现在宋代画院绘画不仅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而且进一步引入了"以诗入画"的美学原则。本文以宋代院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为切入点,阐述宋代画院绘画"以诗入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11,(Z4)
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这是其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是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产生这两种绘画形式的渊源是不同的,而且两种画法产生的渊源也是不同的。本文试从中国宋代画院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与19世纪法国风景画大师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这两幅作品的比较中来论述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这两种独立的绘画体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那送别诗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