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王甘霖老师合写的《邵阳常务副市长背后的利益链接》一文在2005年11月8日的《民主与法制时报》发表后,截至目前,国内许多报纸都发表了相关评论人士对邵阳“情妇经济”的解读,如《“情妇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经济?》、《贪官为何倡导“情妇经济”》、《“情妇经济”是一个腐败“毒瘤”》、《“情妇经济”警示了什么》等等,对于我们所报道的湖南邵阳常务副市长所倡导的“情妇经济”这一稿子,网上一时间议论纷纷。此外,世界的四大通讯社以及香港《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都相继转发了这一报道。作为事件的“在场者”,我们也揭开采访背…  相似文献   

2.
1999年海城市五大班子领导视察市档案馆,座谈《档案法》,并提出了加强档案工作的具体要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晓光同志在《海城日报》上发表了“依法治档,再创兰台辉煌”的署名文章……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2006,(12):26-26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 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也许都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辽宁一位收藏家前不久寻得了两块奇石,上面分别天生有“七一”“回归”字样。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之际,这两块奇石的出现,似乎正应了“天从人愿”的古话,自然是神奇喜事一桩,各种媒体于是纷纷加以报道。《解放日报》也是其中一家。不同的是,事隔几天,它又在一版发表署名评论《“奇石天书”?》。批评那篇报道所蕴含的“唯心的玄机”,指出香港的回归,是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斗争的结果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胜利,并不是什么“天意的神授”。而且还反躬自责,深刻检讨:“身为党报,……应引为诫,”“决不能…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辨美是思考现实,明辨事理所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素质,它是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极其重要的特征。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辨性就在于它不仅要报道在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讨“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中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倡导科学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经济新观念。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得好:“观念,可以改变历史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7.
《湖南工人报》在《警方称张君系列抢劫杀人案中四女人罪大恶极》的报道中写道:“张君的四个情妇”,或替其“窝藏、提供枪械”、或“参与销赃、抢劫杀人”。结尾处这样写道:张君此次能在重庆落网,也幸亏其中的杨明燕(情妇)引出了张君,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比喻用在了十恶不赦的张君及其情妇身上,笔者认为,着实令人难以接受。这不等于将张君及其情妇  相似文献   

8.
检讨上了《邵阳日报》头版 引来社会广泛热议 全国各地改进会风,严肃会场纪律,整治散漫作风。湖南邵阳市消防支队队长和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因为缺席市委经济工作务虚会议,写了检讨,并登在了2013年1月16日《邵阳日报》头版。这一新闻事件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网上热议,也引起了读者对《邵阳日报》的关注。《人民日报》发表《检讨上头版...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提供为更多的人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宜昌市报》1991年5月1日发表的经济新闻《李伯宁纵论三峡工程》和8月10日发表的《三峡呼唤开放开发》,其信息值就非常高,因为许多人对这一信息感兴趣,读者阅读率几乎是100%,其可读性自然也就非常高了。要提高经济新闻的信息值,还要在经常性的报道中,时时注意抓住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即抓住带有共性,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日报》1991年7月—9月间发表的“关于三角债的跟踪报道”,就有着很高的信息值。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国营王业企业都被三角债所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间,围绕着人们关注的“西部开发”这一热门话题,沈阳日报以《去西部的策略》为题,先后发表了5篇经济述评。这5篇述评紧紧联系沈阳工作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以独特的视角、准确翔实的事实和数据,回答了“沈阳人如何去西部”的问题,对沈阳市如何参与西部大开发,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应该说,这5篇报道的策划、组织、采写都是比较成功的,发表之后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夹叙夹议,叙事喻理,重在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的转变,构成了这组报道的特色。而用新观念新视角指导新闻报道,则是这组报道成功的关键。去西部:开上“…  相似文献   

11.
读去年第十二期《新闻战线》《读者论坛》专栏《“发表奖”不该发》一文之后,颇有感慨。就我所知,实行稿件见报(广播)发给奖金,已经是很普遍了。有些单位领导急于“扬名声”,在公开的会议上发“号召”、许重愿,什么中央级报纸发表以稿酬三倍、省级报纸发表以两倍、地市级报纸发表以一倍计奖,并给写稿人提供方便,等等。我曾多次看到那些没有报道价值的稿件,都是一份,或五、六份,或八、九份地往外发,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周瑾 《青年记者》2006,(1):35-37
“《环球时报》是一份非常棒的报纸,新闻不但及时,而且多是独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娱乐。每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语言严肃但不死板,评论鲜明而不偏颇,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这是一位读给((环球时报》的评价。据说,这种读来信《环球时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怎样使我们的政策宣传,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宣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是亟待新闻工作者认真探索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去年第22期《半月谈》发表李峰同志的杂谈《“菜篮子里看形势”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改革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的进展。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视野开阔,论据扎实而不死板,议论  相似文献   

18.
我在1985年《新观察》第21期发表的一组报道,包括《丹东的发现》,《紧锣密鼓大东港》、《大陆桥头远望》、《挤进世界造船之林》、《曾被遗忘的营口港》、《鲅鱼跃出海面》、《会打扮的城市》、《盘锦争取“油老三”》、《锦州猎奇》这九篇报道,再加上《渤海金圈》这篇报道,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常说的“旅途通讯”。  相似文献   

19.
1月29日早晨,北京某居民区奶站门前显得格外热闹,正在排队取牛奶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议论开了: “昨儿晚的电视您看了吗?副市长候选人都跟代表见面了。”“张百发说得挺实在,他希望大家选他当副市长。”“这倒不错,副市长‘竞选’都上了电视……”一次电视报道,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确是始所未料的。在欣喜之余也令人思索: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电视宣传如何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