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期间,本报记者郭海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市长宋洪武.宋市长就朱镕基总理报告中关于加强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的意义,结合档案工作为安康市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档案工作平时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作用大,这样的工作就需要主要领导同志多给一些关注和帮助.宋市长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人代会结束已经半年了,宋洪武同志现任安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也更多了.  相似文献   

2.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3.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4.
利学的普及如果离开了舆论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一点来说,科技界的确非常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对这件事是这样的重视,而且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果其他舆论界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科普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另外我想谈的是,科技界的宣传意识要是和舆论界的科技意识结合起来,那就会大大促进科普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认识过程。1995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白“专家热线”节目的主持人于红同志找到我,说让我去作一次热线直播节目,讲“863高技术研究计划”,同时还要回答一些热心听众的提问。我想,讲高技术还要回答听众的提问…  相似文献   

5.
充分依靠地方党委我是在一九五二年冬天到鞍山来采访的。现在已经七年了. 到鞍山以前,领导同志再三嘱咐我:到那儿以后,千条万条,依靠当地党委是第一条。开始我对这问题是认识得不深刻的,没有认真地照着领导同志的话做。当时,我总是想市委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很忙,是不是能抽出时间考虑我们的工作,有事去找他们,会不会给他们增添麻烦。在这种想法支配下,没有主动和市委联系,有事也很少主动请示或汇报。这就使自己不能很好地领会市委的领导意图,市委正在抓什么自己不知道,准备抓什么也不知道,有时即使知道了,也不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在哪里。致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就在我到鞍山不  相似文献   

6.
对一些心里有话而谈不出或者不愿谈的人,人们称作“闷葫芦”,这对新闻采访者来讲,是极头疼的对象。怎样才能打开“闷葫芦”呢?我们在采访实践中有这样一些体会。充分准备反复启发这些“闷葫芦”往往因为表达能力差,思想有顾虑,或有其它原因而影响同记者的交谈,有的干脆不愿见记者。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马上同他面谈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会使采访时间白白消耗掉。这就需要采访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外围情况,再同主要报道对象接触。准备工作,包括翻阅他  相似文献   

7.
陆应铸 《传媒观察》2003,(11):59-60
做过采访工作的一线记者多会有这样的体验,某一阶段线索不断,佳作频频,工作起来热情高涨,意气风发;而某一阶段却看这也不新鲜,那也没兴致,连续多天一篇稿件都拿不出来,情绪低沉,疲惫困乏。如果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称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兴奋期”,那么不妨称后者为“低沉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初学新闻报道,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偶尔从首长同志们嘴里或从简报、黑板报、地方小报上发现一两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由于条件、环境、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前去采访。在这种情况下,或忍痛割爱,或把它草草写成一则简讯寄走。请问,这样做行不行,究竟怎么办更好些?81987部队架德力梁德力同志:新闻存在于生活中。即使生活在基层的干部战士,也经常会在身边直接或间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果发现新闻线索的是报道员或新闻干事,他就会闻风而动,顺蔓摸瓜,深入采访,而作为一个普通战士、新闻爱好者,那就心有余而…  相似文献   

10.
党报通讯员的神圣职责,是如实地、准确地向党报反映情况和撰写稿件。全省绝大多数通讯员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以战斗的姿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宣传报道任务,有不少同志被地、市、县评选为模范通讯员,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赞扬。但是,也有少数通讯员,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采写实践中,有意无意地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致使部分新闻报道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严重影响了党报信誉和宣传效果。他们失误在于:有的采访作风不踏实,忽视到现场调查研究,去掌握第一手材料,习惯于靠各级领导提供的简单情况,或翻阅一些现成打印材料,  相似文献   

11.
蓝芝同同志这篇文章是参加新闻出版署统一部署的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培训班所写的结业心得。文章切中时弊,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既反映了学习成果,证明岗位培训是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大家所关注的图书质量滑坡问题的深入思考。先撇开宏观的社会的因素不谈,如果所有出版社主事人和编辑同人都像蓝芝同同志这样去认识责编失责的严重性及其根源,相信问题的解决也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早已离开了记者工作的岗位,但在读了本期《笔谈》之后,大有重度采访生涯之感.因为郑重、陈乃文、少峰、徐之华、贾安坤五位同志的文章,确是记者工作的经验之谈."记者的心是相通的",此话一点不错;不论是过去做过记者或现在做着记者的人,读了这五篇文章,都可能会有心绪交溶的感觉,此中甘苦,确实是彼此彼此的.因此不能不写几句,向读者推荐这四位同志的文章,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记者的工作是采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初做记者,往往只知道在接受某一报道任务、拿了介绍信到达某一单位、与某一采访对象相  相似文献   

13.
谈地方文献的抢救性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如国 《兰台世界》2006,(10):53-54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用“抢救性征集”是比较合适也符合工作实际的,如果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做,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我们用“抢救”这一概念来给自己增加压力,加大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才能使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地方文献越来越严重的流失现象,给征集工作带来的紧迫感。我们在征集地方文献时,多次听到一些被征集单位和个人说道,如果你们早来几年就好了,这几年把以前积攒下来的一些资料和文献都当废纸给卖了,单位搬一次家就要卖一部分;换一个领导就要带走一些;退休一些老干部就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带回家,再过几年…  相似文献   

14.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中,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比如去一个采访目的地后,发现另一个新闻点,也可以加到片子中,会让整个报道看起来更饱满,这就是考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时候了,采与不采就在一念之间。新闻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之处就在于,灵活机动的工作非常多,领导没有实地去采访地点,未必事事都能安排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6.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17.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18.
吴强 《视听界》2002,(6):35-36
在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为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或者是不愿谈又不善谈。这就给记者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融洽气氛忌直接入题在农村采访,多是有备而去的。也就是说采访目的是明确的。但是,采访时不宜直接入题。因为,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突然伸来的话筒和神秘的摄像机,往往会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时,有时会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谈,这时记者要有能够使他(她)开口的方法和技巧。艾丰同志说过:“记者的谈话和发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诱发式、激发式、自发式。”笔者从采访中体会到,还应  相似文献   

20.
刊林漫步     
胡乔木同志谈短新闻新闻一定要短,这样可以多登一些。读者希望多知道一些消息,多知道一些消息比单纯说道理好。如果每条新闻拉得太长,新闻就会减少。此外,把些废话、空话减少,有些是啰嗦的话,也不一定是空话,是些不必要的枝节。说话说得不干净,读者看起来不舒服。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对读者来说是民主,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事实;对作者来说也民主,大家来写新闻,不叫少数人垄断。尊重读者也是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