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擀面杖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相互影响、逐步融合的过程。美术上,发端于巴黎的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波及世界,影响了许多国家,中国也不例外。超现实主义有对中国油画的影响主要通过西画的传入、中国留洋归国学子的创作实践和倡导、中国西画团体以及一些刊物和媒体的传播,使得超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留下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东西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一切都为西画东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但是,东西传统审美观不同、传播途径单一、宫廷包容的有限性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西画排斥等因素,阻碍了西画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本文将结合明清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点来分析这一时期西画东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主要针对国画素描教学与西画素描教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互关系,使国画线性素描能够利用西方成形的素描体系。  相似文献   

5.
风景画是画家运用美的原则创造的“第二自然”,在西画风景画写生教学中,必须加强构图、色彩、色调以及人物组合之间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美术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存在着国画专业与西画专业相对立的现象.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中西线艺术的认识.只有实现国画与西画两种专业的合并,才能适应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周伟 《云南教育》2005,(19):72-73
中国绘画与西画在线条的运用上有根本不同之处,西画的线条主要是描绘形体轮廓,皴擦光影明暗的一分子,线条被隐没在没有立体的影像里,线条服务于形体,或依附于形体,失去具独立存在的价值,线条自身的艺术美自然被隐去,剩下的只是色彩与光影。中国绘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条,表现物像的骨格、气势与动向,线条从物像实体中抽离出来与艺术家审美心灵相融合,并重新回到物像实体中去。因而,线条已不是原始物体的纹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西画写实手法的引入,与中国画的传统水墨的矛盾,导致了中国画的多元变革。中国画只有与相对立矛盾的艺术状态构成张力场,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身的深层冲力,才能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体现人的价值,使已经变异形态并将继续演化的中国文化,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擀面杖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  相似文献   

10.
擀面杖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  相似文献   

11.
从绘画作品蕴藏的内涵 ,剖析西方文艺复兴至 19世纪历代画家的人性表达的变化 ,从而肯定这段时期的绘画在人类绘画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化演变的渐进过程中,一部分画家把目光转向艺术本体,选择的是对形式的探求,对西方构成语言的借鉴与运用使得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形式有所突破。中国画形式美的探求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风景油画是油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欧洲自17世纪开始即逐渐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风景画家和优秀的风景作品。而在油画传入中国一百多年后,国内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风景油画家。由于本土文化的渗透,东西文化的交融,许多油画家在风景油画创作中借鉴了中国画的形式美,使得风景油画蒙上了一层中国色彩,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景油画。  相似文献   

14.
骆文亮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98-100,104
中国当代漆画作为一个古老而新兴的画种,在当今中西文化日益融合和艺术全球化的冲击下,难免产生一种浮躁的情绪和浅薄的骚动。如何把握其发展方向,是漆画家亟待解决的课题。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历清东西方艺事的根本区别,分析当代漆画家应履行的历史使命,把握好漆画展现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内涵的方向性问题,努力拓展漆画的表现形式和题材范围,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果成是清代继担当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云南画僧。他的绘画深受宋,清两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板桥等人影响,以擅画兰花图而著称。他绘画的兰花,竹,牡丹等花卉图,写意性较强,思想内涵丰厚,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是晚清云南画坛上的一位较有影响的重要画家之一,清宫廷曾收藏有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皎然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造境"说。要求画家既要做到"得意忘象",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创造出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又要做到"神遇",即通过对物象的直观体验,达到对观照对象的内在生命与深层意蕴的领悟。他的"感神""合神"论,指出了杰出画家成功的奥秘之一,是能与审美对象的精神相感通,并在运笔用墨上达到神化之境。他还提出了"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即绘画的上乘之作,具有移人的情志的审美作用。在书法创作上,则提出"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即在书法创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画家在民族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对油画的语言进行探讨和运用,在这过程中体现着崇高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直接从西方拿来的,而是通过咀嚼和消化,把西洋油画纳入自己的语汇体系,形成富有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表现了艺术家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过程,是灵魂的吟唱.  相似文献   

18.
画家潘玉良是20世纪初我国第一代远赴西方国家学习西洋画的杰出女性.她毕生研究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并在国际画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她的成长带有传奇的色彩,从最初的雏妓到留学的教授,伴随她一生的是苦难历程,造成她心理上的孤独、忧郁及缺失性的体验.结合她带有忧郁情感的作品,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并深入了解其产生忧郁情感...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一批学贯东西的画家给中国画如何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但由于现行美术教育体系完全引用西方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之各种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和画家传统文化素养的薄弱,致使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偏差.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立足民族特色,认真对待西方美术思潮,建立系统的中国画教学体制.使中国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立足中国审美特色的前提下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他以高度的表现主义手法,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用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展示出来。他不是再现自然,而是追求一种少有的高层次的表现,他因此而成为德国以至世界最负盛名的、最有影响的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