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时期,黔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较为频繁,且种类多样,犹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当地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自然灾害的频发给黔东北地区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明代辽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多,破坏性较大,给辽东军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辽东地处东北边疆,在军事上对明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辽东地区的救灾工作,采取过蠲免、赈济、中盐、暂开海禁等多种救治措施,但重救灾轻防灾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产生影响最大。受自然环境、水系特征、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地域分布表现出夏季为高发期、平原中腹是集中地的特征。自然灾害对江汉平原区域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不仅对农业生产、经济生活造成破坏,而且带来环境景观的变迁,并给民风民俗打上烙印。  相似文献   

4.
清代皖江流域灾害多发,具有受灾面积大、受灾程度不同、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引起移民流民增加、抗粮抢粮行为发生、粮价上涨等社会问题,使得圩民生活雪上加霜,威胁了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5.
康雍乾时期直隶地区水旱灾害爆发频繁,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经济生活,但由于直隶地区政治经济地位重要,政府重视该地区的救灾工作,通过赈济、蠲免、以工代赈等措施,使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要战胜农业自然灾害,政府的制度性灾害救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出现,许多水旱重灾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饥荒。饥荒推高粮价,使辽东灾民陷入生活困境,并进而引发饥民的逃亡。依据《明实录》的相关记载,对辽东地区水旱灾害进行量化分析,阐述水旱灾害给辽东带来的饥荒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相似文献   

8.
盗铸活动的猖獗是南北朝时期货币制度混乱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方面与当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政府频繁改铸货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封建统治者推行减重货币和虚价大钱,以此来搜刮民财有关。而所有这些都给了盗铸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地盗铸货币,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社会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与经济秩序,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朝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8,(3):36-42
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因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明代中后期的统治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各地灾荒频仍。滁州从地域上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最常见的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疫疠,其中尤以水旱灾害的交互发生为最。本文基于《叩阍书》《请免津粮疏》视角,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滁州灾难深重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搜集了地方官员和郡绅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救荒安民之策。通过探究明代中后期滁州荒政,对当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干旱、洪涝、风雹、病虫害、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灾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地球大环境气候变化异常和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种灾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对于人们生存国家富强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古代中国农业灾难频繁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的产出和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先秦时期具有真知灼见的先哲们,对于农灾的发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人为原因都有相当的认识,并且对如何有效地防治灾难的发生和减轻灾难的破坏,做了积极的探讨.这些认识是后代系统的防治农灾思想的源头,对于今天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造成了人员的身心创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教育经验,从政府重视开始,推动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从基础教育着手,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海潮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温州东濒大海,多受台风影响,是海潮灾害频发区。清代温州多爆发风暴潮灾,集中于夏秋两季,且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海潮灾害危害很大,不仅吞噬百姓生命,毁坏房屋,而且破坏农业、盐业、渔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清代温州对海潮灾害的救援主要依靠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越南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深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海平面上升、洪水、旱灾的频繁发生,越南的农业、渔业、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都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高校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悲剧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东西方的戏剧大师,两人都擅长悲剧的创作,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文章从悲剧主体的层面切入,按照社会地位、陷入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三个方面来比较莎士比亚戏剧和关汉卿戏剧的不同之处,并深入探讨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