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状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 《寻根》2005,(3):13-16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一甲第一名。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  相似文献   

2.
杨东方 《寻根》2006,(5):57-61
明清之际获得秀才资格的好处,学人谈了很多,如吴晗在《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中就指出可以享受免役等特权(收入《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但获得秀才的投资却鲜见人研究,学人不得已涉及这个问题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泛泛而谈。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史料有很大关系。前者的资料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多,研究起来不成问题;后者在史学典籍中保存较少,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7,(2)
正一据《大埔县志》和《茶阳饶氏族谱》的粗略统计,从明朝中期至清末,茶阳饶氏族人取得科举功名者进士8人名、举人20人,生员就更多了。时人称茶阳城内饶氏"庠生盈城,秀才比肩"。明万历五年(1577年),布政使刘子兴曾撰文称茶阳饶氏为"世称岭南望族"。茶阳饶氏自宋末从闽汀州府迁来,谱记五世祖饶孔彰(守  相似文献   

4.
正近代以来,中国始终追赶着西方的步伐,事事皆以西方为标榜来要求自我,可得到的却总是"东施效颦"之效。这种盲目追赶西洋的心态在当时的社会始终弥漫而未能退散,尤其在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科举废革令中国固有的四民社会结构崩解,传统的社会上升渠道被阻塞,在科举废除的同时,学堂也逐渐兴立起来,这种亦旧亦新的状态时常伴随于士子文人左右,于是"中体西用"的理论架构再次为世人所引用。本文拟从文化史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西学导入与中学变革为切入点,透过  相似文献   

5.
卢兴国 《寻根》2013,(6):136-139
一 近年来,笔者在收集整理县城内几位科举名人的资料时,参阅了部分科举著作,其中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由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诸先生合著的一套《科举名人丛书》(包括《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中国历代武状元》),发现介绍邹平县籍的几位科举名人有两人的内容有误。  相似文献   

6.
在1901年九月,经过了忍辱负重的谈判,李鸿章终于与西方各国签订和约,赢得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城。此时仓皇出奔西安的慈禧太后也终于做出明智决定,批准张之洞、刘坤一的变法奏折,颁诏将书院改为学堂,以及在各省城、州、府、县设立新式学校;四年后即1905年,已经有二千年悠久历史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同样被废除。  相似文献   

7.
普飞 《滇中文化》2001,(2):44-45
清朝时期,云南省嶝峨县(今峨山县)的秀才谢光宗上京城考试,途中遇到也属云南省的新平县秀才李林丹。李林丹也要赴京考试,于是两人相依为伴,一同到了京城。  相似文献   

8.
何建木 《寻根》2012,(3):74-83
徽州是程朱桑梓乡邦,也是宋明理学渊源之所在。明清两代徽州人才辈出,产生了大量进士举人,成为中国科举文教事业最繁盛区域,被视为“东南邹鲁”。宋明以来婺源一邑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徽州府各县一直排名最前列。唐代婺源即有胡学等考中进士。宋代婺源县具有科举功名者多达288人,位列徽州府第一,宋代婺源县学人所创造的学术著作也位列徽州府第一。  相似文献   

9.
明月 《寻根》2007,(3):18-20
在清朝,汉人以汉文参加科举考试并夺魁,虽甚艰难,但不稀罕,若蒙古人与汉人同应科举而夺魁,则堪称空前绝后,这个人就是崇绮。  相似文献   

10.
张京翰,号西村,连城县新泉镇人。祖父张国宝为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曾任浙江钱塘水师营督师,素行廉洁。父亲张斯禹为邑痒生,年仅28岁就病逝。京翰年幼好学,博闻强记,所学涉猎甚广,除诸子百家外,易经、数学亦无不通晓。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庚子科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考中进士。1781年,中  相似文献   

11.
在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流手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宋代华阳王氏家族以累世科考成功而著称于世,号称"六世词科只一家",在科举对家族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王氏家族科举成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通过这一个案对宋代科举与家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外媒导读     
正被遗忘的语言:奇努克混合语奇努克混合语是一种由努特卡语、奇努克语、萨利希语、法语和英语组合起来的混杂语言,这种语言流通了约200年。在1800年到1905年间,它曾是濒太平洋西北地区的法院和报社官方用语。19世纪60年代是奇努克混合语的黄金时代,使用者一度超过10万人。而到1962年,会说奇努克混合语的人已经不到100人。奇努克混合语时代的终结有  相似文献   

13.
陶易 《寻根》2010,(6):26-32
<正>在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史上,虽然也存在考试内容及程式束缚考生、考试中难免舞弊现象、录取中存在人为因素等诸多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公正,取舍主要以成绩为标准。然而在科举刚刚起步的唐代,一切都  相似文献   

14.
元朝(1279~1367)废除科举制度,采取民族分化政策,众多杰出文人画家因不满高压统治,以绘画为抒发情感的出口,并藉之自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元代废除宫廷设置的翰林图书院,导致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愈趋同  相似文献   

15.
让·保罗·萨特(1905~1980),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其中,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自由并非人的理想,而是人无法逃逸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陶易 《华夏文化》2023,(3):20-22
<正>清末民初的朱彭寿在《旧典备征》卷四中记载了清代的“科名佳话”,列举了祖孙鼎甲、父子鼎甲、兄弟鼎甲、五子登科、七子登科等科举世家资料,展示了有清一代的科举盛况。其实早在中国科举史草创的唐代,就已经涌现出很多类似的科举世家,文献中不乏记载。笔者在编著《唐代进士录》的同时,也曾留意过此类资料,做过一些抄录。现将这些资料略加梳理,草撰成文,以飨读者。一、科举世家凤阁王家。  相似文献   

17.
李昱 《寻根》2024,(1):140-142
<正>吴其濬(1789—1847)是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其家族也是清代乾嘉时期的科举世家,中州望族。固始吴氏耕读传家,以举业发迹,一门多进士,是久负盛名的科举大家族。本文通过爬梳史料,梳理固始吴氏家族发展轨迹,揭示该族百年兴衰浮沉。  相似文献   

18.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19.
周伟华 《寻根》2008,(1):28-32
自隋代采取科举取士制度之后,科举中第成为众多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场作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20.
孙炜 《寻根》2013,(4):103-105
陈星聚(1817-1885),字耀堂,河南临颍人,1817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先后中过秀才、举人,在清同治、光绪朝为官,历任福建省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知县。光绪初年,陈星聚被调往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