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德育,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第一,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德育过程是使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是外在的准则、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准则、规范的过程。如果说智育过程要解决的主要是“知与不知”问题的话,那德育过程就不仅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即教育者不但要把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教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所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一定社会、一定阶…  相似文献   

4.
就道德主体来说,主体品德的形成遵循着知一情一意一行这样一个顺序,一种品德的形成总是先有道德认识,在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确立道德信念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后外在表现为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到行的转化是德育的关键,而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这个过程中的关节点。首先,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介。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这些准则,使其支配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他坚信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并把它当做自己行为的指南时,才能真正使认识转化为行为。道德信念是指坚信认识正确性并…  相似文献   

5.
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德育旨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工作者亦在不断寻求德育教育形式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此,笔者试图探讨狭义的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德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辩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因此,在德育中引入美育的因素,融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对于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意识的树立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促进作用.一、当代德育应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是人的心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归因于需要.因而道德需要的学说成为德育的基础.以需要为基础和中介,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就是情感.道德情感则是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连的人对道德现象的情绪体验和爱憎态度.我国传统的德育心理理论,将品德结构分为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其中知、情、意属道德意识范畴,道德情感处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的中间地位而成为道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德育工作强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论中学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成败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知与行这对矛盾的运动.知即是思想、政治、道德等问题的知识或认识.它对构成任何一种完整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态度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特别对于形成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是不可想象的.当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发生共鸣时,便会产生知与行的中介——信念.信念在意志的作用下,才能变为人们的自  相似文献   

9.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1.
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因此,现代德育的合理目标应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德育要善于将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实践转化为人的哲学反思,同时将个人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反过来用于指导人的生活,有助于形成个人的道德情感定向,有助于使教育者教育目的和意图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1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目的。所谓“德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塑造其良好的性格。心理教育则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节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学校工作中,如何把德育工作同心理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淡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5.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感悟、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外国的历代教育家们所处的时代和立场虽然差别很大 ,但他们在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和主张强化德育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9.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20.
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06-107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塑造高尚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