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作者与主人公在作品中的关系、小说结构与人物关系结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路翎小说中的复调性因素;在对此进行静态的现象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其复调小说产生的原因和本质特征,同时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作为参照,凸现出其文本艺术特征的自我生成性。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拓了长篇小说的一种新体裁——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多种对话的统一体,在对话环境下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复调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对话性,小说所有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复调特征在陀氏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通过对话交际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并聆听他人声音作出的回答。该文意在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方面揭示小说《卡》的对话性,亦即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是: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具有同等价值,他们是彼此不相融合的独立体.本文结合复调小说理论剖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借用了音乐术语中的"复调",来阐释小说创作中"多声部"、"全面对话"现象。他认为,"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复调小说"取代"独白小说"是文学发展进步的标志。本文仅就什么是"复调"小说理论和理论的特征而谈。  相似文献   

5.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她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状元人物,是作家中的作家之一。《海浪》是伍尔夫创作力达鼎盛时期的作品。它将人生的全部岁月与一天的时间结构互相对应起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对话性、对位性和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海浪》的复调特征体现在其叙述上的复调特征、结构布局在宏观上的对位和内涵上的未完成性。这三个方面的复调特征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显示出创新性、先锋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提出的著名理论。散文与小说文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复调尽管有所差别,但对话性是所有复调艺术的共同特征。文章从对话性入手分析散文的复调结构:《我与地坛》——内心独白构成的微型对话;《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天黑黑》——两个或多个叙述人交替出现构成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天才地发现了其复调理论的范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式创新出发,巴赫金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出于对社会现状的理解与感受,试图以艺术形式(审美)建立全新的主体,以摆脱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状态。具有独立意识的差异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全新生活世界的本质所在,这也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本真所在。  相似文献   

9.
跨艺术种类和跨学科研究向来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内容之一,不同学科理论的互相渗透、相似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艺术内容形态的比较研究促成了对文学、音乐的深刻理解。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种音乐艺术的形态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用"复调"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由此,也为我们找到了理解文学艺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试论突然我记起你的脸 的复调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小说的主流,已从传统自足的连续叙事(对客体的叙述)结构,走向开放式的主体结构。传统小说受作者统一意识的支配,而复调小说则是受多元意识支配的多声部小说。复调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对话性”,这种“对话性”主要表现为小说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与对话,主人公各自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此基础上,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本文试图结合妥思妥耶夫斯基与昆德拉创作的一系列复调小说,将复调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比较,以期展示其更加平等、开放、多元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以“应答的建筑术”理论和对话主义为基础的,对话主义又可以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才会探及其深层内质。本仅以鲁迅前期小说中有代表性的几篇为例,试图探析形成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其代表作《只争朝夕》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文本集作者的对话立场、人物的未完成性和主动性及读者的参与性等特点于一体,让小说的意义总是处于未完结而不断丰富、未确定而不断充实的状态之中,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艾伟是一位勇于深入人性内部,积极探寻人性内在困境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通过表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折射出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这些特点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不谋而合。文章通过复调理论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对话性、多声性、狂欢性四个方面深入研究艾伟小说,以便更好地了解艾伟小说中人物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复调小说     
<正>复调小说是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充斥着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体现出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但同时,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这些内心独白透露出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的对话的泛音。这些对话展现了多种意识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文以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为关照,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对话和叙述视角的转换三个方面,对《赫索格》的复调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一书,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复调小说,讨论了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复调对话,并分析了复调理论是如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