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倘若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种转化就难以落实。因此,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每所学校共同的紧迫任务。对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中心小学这样一支教龄短、年纪轻、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的教师群体来说,此任务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改革试验正在逐步大面积铺开。如何落实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使教师树立起新的理念,并尽快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我们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理论的领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实践水平、探究能力,把新课程的实验过程变成教师实施行动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黄敏 《教育艺术》2005,(8):36-38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倘若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种转化就难以落实。因此,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所有学校共同的紧迫任务。而对于我们武汉外小这样一支教龄短、年龄轻、结构不合理的教师群体,这任务就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黄敏 《教育家》2004,(3):34-35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倘若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种转化就难以落实。因此,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所有学校共同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职课程改革正面临"实践快速发展"与"理论激烈争论"并存的格局.为了促进高职课程改革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急需理清作为其基本理论取向的关键概念.这些关键概念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即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技能还是重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结构定位还是内容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工作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课程内容的表达是标准取向还是教师取向?课程的逻辑基础是基于务实基础还是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建芳 《上海教育》2013,(4):148-149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改革的利益关涉者,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关键人物。任何课程改革只有经过教师的课程动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正值上海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期,把基础教育推到新的发展水平、新的境界需要勇气、需要实践,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落实。教师队伍作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对于当前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内涵健康的发展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淼 《辽宁教育》2022,(2):43-47
课程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而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中小学课程建设,要体现重构育人理念、彰显学校特色、关注学生需要、促进全面发展、立足教师实践、提升专业水平的价值意蕴。在此背景下,中小学要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强化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性与实践性,增强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性与专业性。  相似文献   

8.
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09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为了促进高职课程改革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急需清理最为其基本理论取向的关键概念。作者将这些关键概念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技能还是重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结构定位还是内容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工作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课程内容的表达是标准取向还是教师取向;课程的逻辑基础是基于夯实基础还是生成基础。  相似文献   

9.
深化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的改革,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管理。本文从选修课期.角分析了财经类院校课程管理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以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课程生成系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从四个方面来强化学校课程系统运行的规范性,提升选修课课程管理水平:重视课程理论学习;融课程理论于财经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设置突出地方特色:加强课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探讨,论述了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以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