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设疑提问法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端。完美成功的设疑提问,不仅能控制课堂秩序和气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浮力》一节中,教师先出示两个乒乓球 (其中之一钻一小孔,装沙后用透明胶布封住 ),提问学生:将这两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它们是“浮”还是“沉” ?同学们脱口而出:“全都浮上来。”但教师将乒乓球同时投入水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浮一个沉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设置疑点,制造矛…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1 师生共同玩磁铁游戏 ,按顺序有条理地叙述游戏过程 ,并写下来。2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3 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秘密 ,激发其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教学准备 :1 发给学生每人一块磁铁、白色硬卡纸、水彩笔、剪刀、曲别针等。2 背面附有磁铁的条形黑板一块 ,内装铁屑的乒乓球一只。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激发兴趣1 设疑 :同学们 ,老师能将一只乒乓球立在竖着的黑板上 ,大家相信吗?2 演示 :将背面装有磁铁的长条黑板高高举起 ,把内装铁屑的乒乓球竖放在黑板上 ,球被牢牢吸住 ,产生球“立”于黑板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 ,问题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 ,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因 ,促进思考 ,强化主体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 ,激发创造性思维 ,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呢 ?1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识引入时 ,能否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 ,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 ,急于想知道其…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儿童都具有好奇的天性,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使学生把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学习欲望。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相似文献   

5.
学生进入初中后,感觉数学越来越复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学习,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的尝试. 一、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思维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甚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尤为重要。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愈强,学习兴趣就愈浓厚。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的一些体会:一、设疑的教学方式1、卷地毯式。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 ,通过设疑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有了兴趣 ,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探究 ,才能有所收获。利用问题 ,产生疑惑 ,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地独立思考。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 ,探究新知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问题 ,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改变为积极主动学习、思考。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1 …  相似文献   

9.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是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代成文 《成才之路》2013,(21):50-50
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授前设疑,激发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认为:疑容易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设疑一释疑”这一教学手段。 引趣性设疑。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疑问兴趣去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教师可这样设疑:“小数点很调皮,对它的位置不满意。一会  相似文献   

12.
刘远钦 《师道》2008,(2):36-3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相似文献   

13.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设计的导言要有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如“胰岛素”知识比较枯燥,用科学生动的例子来设疑:切除了胰脏的狗,它的尿会引来许多蚂蚁,为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由好奇产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掌握胰岛素知识。诱发思维动机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思考眭问题,活跃思维,诱发兴趣。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 ,在“疑”中产生问题 ,在“疑”中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引疑激趣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精彩的课堂开头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 ,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知识发生的背景 ,置于一幕幕…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师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质疑的勇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丰富 ,变得活跃 ,尤其是初中生 ,正处于创新才能的闪光年华 ,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情感卷入认识对象,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这是自然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块红糖,然后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激发思维的问题:“要把这块红糖尽快溶解成一杯红糖水,应该怎么做?”。学生对这一问题既有知识基础,又有生活经验,但却又是一个面临的新问题,因而必然出现抢着回答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王贵雄 《甘肃教育》2001,(12):37-37
一、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但只有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潜在兴趣才能持久不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加活动。智力的发展是和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他们的智力就能充分发展。此外,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因思维总是由质疑问难引起的,是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古人云:“学则需疑。”疑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在独立自学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既能为讲解知识…  相似文献   

19.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宁一中赵芳规○中学语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  相似文献   

20.
张波 《教师》2012,(18):82-82
一、设疑激趣——探究的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创设“疑难情境”,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在教学初一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教师可以首先充当魔术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心算: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加上5,再乘以50,然后加上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数(以分为单位,钱数少于1元),再减去一年的天数(365天),最后把心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便能立即报出汶倚同学的年龄和口贷罩的零钱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