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2.
授之以法——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湖北郝胜洪凡是学过图书情报专业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该专业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要多些。那么,作为一个从事这门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应该做哪些引导工作?如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呢?我的教学体会是:一、授之以法,教师...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那么,如何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会有所突破。a.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既简洁,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教学的艺术,要适时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创新空间。如在《生物的启示》一课中,教师直接问学生:“鲁班受茅草叶的启示发明了锯子,你能再构思一项小发明吗?”这样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我在教学这部分内…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1 鼓励质疑 ,触发创新思维质疑是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使整个思维过程主动、积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才敢想 ,才有创新的源动力。例如《你们想错了》一文 ,教师扣住课题引导 ,学生很快就有问题出来 :课题为什么加引号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他为什么说这句话 ?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尽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2 发挥讨论 ,激活创新思维讨论是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5.
针对小学生观察不正确、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去看,如教学看图作文《好姐姐》,在指导学生看图时,要指导学生回答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问?文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从图中哪些什么地方看出姐姐“好”呢?学生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步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边想,怎样突出姐姐“好”呢?通过姐姐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明白。  相似文献   

6.
去年,《家庭教育导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坐在学生中间上课有错吗?》讲的是一位青年教师因为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坐在学生中间上课,不但遭到了校长的批评,而且年终考核被定为“不合格”。由此,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不禁要问:坐在学生中间上课究竟有没有错?究竟什么才是创新教育?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管死了吗?教师的头脑僵化了,学生还能学出新意来吗?那么谈什么“发展个性特长,发扬创新精神”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教人变。教人变活的是活教育,教人变死的是死教…  相似文献   

7.
“你在干什么?”试试看,你会用什么口气说这句话?我曾经经常这样问我的学生,下意识中并不是要了解清楚他或她是在做什么,而是以此责备:“你不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没有做什么。”所答明显非所问,然而,问题不在于作回答的学生,而是在于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8.
段开荣 《甘肃教育》2011,(10):36-3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平”不仅指平淡没有波澜,也指平常没有新意。近年来,不少学校以“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为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创新旗帜引导下挑战传统作文,表现出可贵的精神和勇气,也涌现出一大批新人和新作品。但也应该看到,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创新认识肤浅,表现出很多问题。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既有新意、有特色,而又不至于走向极端、陷入误区呢?  相似文献   

9.
田自昌 《宁夏教育》2004,(12):39-3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导和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这就要求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要富有新意,能使学生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索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方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呢?试以小学教学为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孔于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情趣和教学是休戚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电是英语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有效课题。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创新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曾读过这样一段文字,有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一个女学生回答:"老师,你们在课堂上给了我们太多的压力,但是给了我们太少的魅力。"这句话引发了本人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作为的深思: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充满教学艺术魅力的教师,就像拥有一根神奇魔法棒的魔法师一样,学生在课堂上会紧紧跟随着它,深深地被吸引着,会沉浸其中,忘我陶醉,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即使铃声响起仍然意犹未尽,依旧回味无穷。这样富有魅力的教师和吸引力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倾心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充分证明学习必须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形?”“这个长方形有几个面?”使她所料不及的是,大部分学生回答:“有两个面。”怎么一个平面图形有两个面呢?教师叫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这两个面指给大家看。这名学生指了指...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不可无疑。每一堂课,教师若能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因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而提出问题,并能及时解疑答问,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固然重要,及时解疑答问也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重视提问技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和加强答疑技能的训练。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答疑方法。点拨术点拨术是指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难以突破旧知识的束缚时,教师用恰当的提示、简洁的引导,给学生开启一个新的思路,使其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个学生问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如何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正三角形?教师可提示:是否只能在平…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的今天,我认为做一个中学英语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高情商,心中充满激情。情商高、对生活富有激情的英语教师不仅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还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会乐于接纳,在学生当中有较高的人气,学生也会喜欢这一学科。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情商的英语教师呢?如何创设一个积极互动开放的教学情境,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呢?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奥林匹克中,中国学生总有佳绩.而中国学者为什么不能如此辉煌地去拿诺贝尔奖呢?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状,考取大学的高分学生中,在踏人大学或以后从事工作中却成绩平平。这是因为基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偏重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偏重教学.而忽视科研。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创造性。作为新世纪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成为创造者、发明家。因此,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要实行创新教育.就要改变这一弊端.在重视基础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教学性实践环节。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李彦 《宁夏教育》2009,(11):35-35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之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之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一、诱发动机,于思中培养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论任何事物,如果它没有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也就不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没有兴趣的东西是难以进入人的头脑的,更谈不上让它在头脑中生根。因此,要在思品课教学中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潜能,使思品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如教师在讲《谁勇敢》一课时,可先设问:大家都喜欢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像过马路时别人不敢闯红灯,我敢!这是不是勇敢呢?想弄明白吗?那好,我们学…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