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2.
我爱单位     
我是一个有单位的人,在某局上班.作为一个单位人,我最大的感觉是有靠山.单位是我的衣食父母,单位是我的上帝,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单位,单位是我的一切.我的全身上下都打上了单位的烙印,我不知我是单位,还是单位是我.  相似文献   

3.
程青 《出版参考》2005,(26):50-51
年秋天我回了一趟盐城,在一排排面目相同的楼房中我已经不能准确地辨认我父母的家.盐城我回得很少,因此对我来说变化是巨大的.记得读过一本书,里面写到一个人乘火车回到家乡,脑子里的火车站还是三十年前的景象.我循着记忆翻了几本书,但是没有找到出处.我到盐城的感觉大致与这个人相似.回去的当天妈妈陪我去了我读书的中学,还特意去看了我们以前的家.中学大体还是原来的模样,至少仍是中学这一点没有改变.里面多了许多新的建筑,而我看过之后就忘记了.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我:人老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已经老了。或许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我活出了理想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绝望;满脸的皱纹.松弛的眼袋,下垂的屁股。我也常常因为看到镜中老态龙钟的自己而感到震惊.但我不会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写文章,主任就让我搞新闻报道.我还挺高兴,虽然“土“,但好歹也是“记者“嘛.没几天我就弄出来一篇,发表在了省报上.本来以为主任要表扬我两句,谁知主任见了我很不高兴:“小楼,你写的文章我见了,寄出去之前,应该先让我看看.“领导点到为止,但我领悟了,领导这是要把关,这个应该.……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母亲     
1992年春节前,我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可是很长时间都没成果,村里出传出了风言风语,我犹豫了.只字不识的母亲很快猜透儿子的心事,安慰我:“自己看准的事儿就不要泄劲.功夫到了,铁棒也能磨成针.”母亲的鼓励,增添了我写稿的信心.打那以后,母亲便处处为我写稿提供方便.责任田里农活多,母亲总是争着多干,还腾出一间房子让我专门写稿.我出去采访回来晚了,母亲总是端出热腾腾的饭菜.终于有一天,报上刊出了我的  相似文献   

8.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9.
教子日记     
中午,儿子说他下午一点半去同学马龙家.我没有同意.午休起来,儿子不在,桌子上有个留言条: 老爸: 你好.我去马龙家了.我在一天天长大,我已经是十岁的人了,你必须给我一定的自由.我给人家马龙说好一点去他们家.我说过的话就要算数,不然我将会在同学中失去信用.要杀要剐由你吧.  相似文献   

10.
[观点摘要] 那天会开一半后我接到一个恐吓电话,他说你要停住,再不停住我要你的命.我说你们把这些人害得太惨了,你们太猖狂了,我不想活了,要跟你们拼.会一开完紧接着又有一个电话,我说我不活了行不行,人头在手里拎着,随时来拿…… 我儿子对小朋友讲,我的家庭是一个正直的家庭.我听到这一句话时觉得我没有白干.  相似文献   

11.
爸爸: 我好久没这样叫了,好久了.张开口都是陌生的,好像有一个长久的死寂的冬天,把这两个温情的字眼淹没了.从我的八岁到我的十八岁,我都没有开口叫过.整整十年. 十年.我一想起都觉得这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漫长.回首凝望的时候感觉怎么也望不到头.  相似文献   

12.
那年我17岁     
那年我17岁.我考上了大学,但体检把我从珠穆朗玛峰掀到了马里亚那海沟,我腿瘸.好好的一个人材,头都进了大学的门,可腿却迈不过大学的槛,我就骑着牛去中学代课.  相似文献   

13.
十年回首     
十年前的我大学毕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绿色的殿堂--档案天地. 当时的我既谨慎又惶惑,内心充满了好奇与神秘.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满怀激情,一丝不苟,时刻不敢懈怠,唯恐一点点疏忽大意影响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14.
爱贴在背后     
我怀孕已经九个月了,出门越来越不方便.昨天是我母亲的生日,丈夫出差去了,我只好一个人上街去母亲家. 步行两分钟之后,我来到了车站.公共汽车还没有来,后面有人轻轻拍我的肩膀.我转过身,一位漂亮的姑娘指着自己身后的长椅说:"大姐,你坐吧!"  相似文献   

15.
韩美林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版"上. 最早使我对韩美林尊崇、敬慕的是他所绘的那些小猫、小狗、小猴、小鸡、熊猫等憨态可掬的可爱的小生灵.曾记得,还在孩童时的我,一次在书店见到一本韩美林画集,里面画的全是小动物,它们深深吸引了我.我非让父亲给我买下来,回家后我反复翻看,并动手摹画起来.从此,这本画册引领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17.
高考时我第一志愿填报的大学是辽宁大学,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是档案学.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那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无怨无悔.我从高校的大门走出后,如愿以偿的迈进了兰台的世界,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档案局(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辽宁的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我有幸成为了这个新兴集体的一员.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温暖和激情的集体,因为这个集体有太多让我骄傲和敬佩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8.
一 1936年,我结婚了. 在此前两年,我曾有过一次可贵的初恋.那时我虽然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我却绝不向往金钱的婚姻.我始终珍藏着自己纯洁的爱.我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并值得自己爱的男人.15岁那年,我认识了大财主程子菊的侄儿,一个比我大3岁的很有才气和学问的大学生程佩林,他几乎成了我的意中人,拿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也可算是称心的爱人.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部队团级机关的新闻干事,任这个职务之前,我还能稀稀拉拉在报上登点小块文章,享受耕耘收获的快乐.可现在我因抓不住题目非常地苦恼. 我是1986年9月调到机关写报道的.上任伊始,积极性挺高,几乎每天一稿.半年过去了.报上没见一个字,我怀疑这是老天存心捉弄我。主任沉不住气了,找到我说,新闻干事不登稿子,就象工人不出产品,农民不收粮食,加油吧。周围的一些人半讥讽半开玩笑地说三道四. 我羞愧,原先那股自信劲全化成了烟云.我不敢见领导,不敢看电影,不敢上街,甚至不好意思掂饭碗进饭堂.又过两日,报之上终于有了我的名字,但我却高兴不起来.眼瞅着那篇东西,心头涌动  相似文献   

20.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