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自1991年起,应日本将棋协会邀请,受中国象棋协会委派,赵国荣前往日本传授中国象棋,同时学习日本将棋。因为她的妻子、围棋职业五段棋手牛力力也在日本留学,因此这对棋坛伉俪成为了传播中日棋艺的友好使者。  相似文献   

2.
围棋自中国传到日本之后,很快便广受喜爱,大大流行开来。在日本围棋最初的历史上,第一位绝代高手是醍醐天皇时的仁和寺僧人宽莲,被后人誉为日本第一位棋圣。在这位棋圣与天皇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李昌镐是世界围棋第一人已经不容我们争辨,韩国围棋早已超越中、日,这也同样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什么原因使韩国人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超越了强大的中国和日本呢?原因当然很多。 韩国棋界良好的竞争氛围自不必提,如果说 曹薰铉的崛起带动了韩国围棋,李昌镐的 横空出世 将韩国围 棋提到了 一个崭新 的高度,那 么其中最 为重要的 因素就是李昌镐的X世现象,韩国围棋是在这些生龙活虎的小家伙潮涨潮落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当我们对李昌镐天神般君临棋界还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昌镐二世──睦镇硕已悄无声…  相似文献   

4.
1.17 惊闻汉斯四段海外遇难,没想到第一个为围棋 事业而献身的竟然是一位欧洲人。 自勇胜依田一战成名后,汉斯像麦克·雷蒙九段一样,远赴日本探求棋道奥秘。日本的整体围棋水平已大不如往昔,但在围棋的推广方面仍做着一贯的努力。日本棋院聚集着五湖四海的  相似文献   

5.
固定形式比赛的开始 在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雨飘摇之后, 日本围棋界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但 这一切终归有结束的时候。大正十三年 的棋界大同仿佛预示着日本围棋将从此 踏上复苏之路,日本棋院的创立是日本 围棋史上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棋界从 这时起脱离了江户时期的从属组织的地 位,而向近代的组织形式迈出了重要的 步伐。 日本棋院创立之后,首先着手做的 事情便是开始在棋手们中间开展固定形 式的对局比赛。日本棋院所属的棋士全 体都要参加这种比赛。上至本因坊秀哉 名人、中川龟三郎八段,下至木谷实初 段、川田清子(伊藤友惠)初…  相似文献   

6.
张栩九段,即使没有获得象征“日本第一”的棋圣头衔,他仍然是世人眼中的日本第一人。名人、王座、NHK杯、NEC杯四冠王。2005年,张栩开始从日本走向世界。这一年,他夺得LG杯世界棋王战冠军,首次登上了世界围棋的最高峰。随后又在亚洲杯电视快棋赛中摘桂。2005年他在围棋上的奖金收入超过10亿(韩币),成为世界围棋奖金排行榜第一名。他已成为日本围棋的支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栩的围棋世界。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后     
《围棋天地》2011,(7):17-17
“地震对局”似乎已注定将成为一段棋坛经典,也让日本围棋重新回到了棋友们视野的正中,但是对于日本围棋而言,这或许也是一种尴尬吧,他们肯定是更希望其他的东西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成绩。  相似文献   

8.
围棋在古代朝鲜非常流行,据传说还差点改变朝鲜半岛三国争雄的历史。当然,古代中国和日本人对围棋就更加痴迷。在中国唐朝的时期,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这一次,日本遣唐使团中特意来了一位围棋高手……  相似文献   

9.
入段第一课     
《围棋天地》2008,(18):17-17
日前,日本棋院又为新近入段的年轻棋手们举行了研修会,这在他们已经是惯例,而长期从事围棋报道的天地自然也旱就习以为常了。  相似文献   

10.
棋缘段氏     
李喆 《围棋天地》2014,(11):92-92
在正统的中国历史书中,段棋瑞的形象并不高大,不过他对围棋人的长期资助的确是件有功德的善举。在清末民初那个中国围棋的最低谷,段祺瑞以他的财力聚拢起当世名手,在一段时期内保住了围棋存续的火种。虽然段祺瑞只是凭个人兴趣的私人行为,且人去政息,并未助成围棋事业制度化,不宜被过分高估。但如果没有他,中国围棋后来的重生速度一定会慢许多。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胜利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日,大型波音七○七客机从北京机场腾空而起,穿越莽莽天际,横跨浩瀚东海,直飞与北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聂卫平身着剪裁精细的灰色西装,透过椭圆形的飞机舷窗,眺望着起伏不定的云海。作为中国围棋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访东瀛,与日本高段棋手较量,是他心中最崇高的目标。而今,这一切就要实现了。在理想扑向现实的时刻,他的心就象机身下那翻滚奔腾的海洋,跳荡不已,欣喜万分。我国发明的围棋,是在八世纪初传入日本列岛的。一千多年来,这一古老的竞技活动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现在,在这个一亿多人口的国度里,竟然活跃着一千多万围棋爱好者,几乎遍于所有的家庭。据民意测验机构统计,在品种繁多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围棋最为公众所喜爱。前几年,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挑战     
这盘棋是第一届国务总理杯世界业余围棋赛中最轰动的一盘棋,日本的平冈聪8段在业余界大名鼎鼎,是今年日本第27届JAL杯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而荷兰的Geert·Groenen先生对中国的围棋爱好者甚至参赛选手来说无疑都是陌生的,据旅欧的华人棋友介绍,他在欧洲应该也不能属于顶尖棋手,只能排在前10位左右,赛前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盘没有悬念的比赛,可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3.
远方     
壹那时陪伴我的人啊 掐指算来,从师兄金靖二段于前年年初赴马来西亚讲学开始,到2013年的三人行.再到2014年1月武汉大学围棋协会&棋友会中的六人团队再度赴马.武汉的棋手已经连续三年踏上了这个美丽的国度。由于刘帆老师要留在清风围棋学校指导学生寒假集训,金靖也因工作关系没有办法腾出假期.去年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没有办法再度与我同行,但这并不代表本次团队中的人物就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围棋近两年发展之快,可以说超乎专家和媒体预想之外。快在什么地方?怎么能够证明中国围棋发展之快?说一说围棋新秀们的成长,那才最有说服力。中国的围棋是从1956年国家举办比赛开始起步的,在此之前的围棋,是纯民间式的自生自灭式的发展。尽管在我国历史上围棋发展也有过昌盛时期,但比起现今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人民大众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围棋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围棋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围棋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围棋的职业水平。对于后者来说,围棋新秀的成长才是衡量长期发展的一个要素。 我国获得职业围棋段位的棋手并进行注册的,接近三百人。在这三百人中,198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5.
20.大手合与吴清源昭和2年(1927年),日本棋院开始举办"大手合"——升段大赛。在当年所有棋士的眼中,这是升段的惟一机会,因而也是大显身手的最高竞技舞台。这个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天才围棋少年——吴清源。昭和3年,吴清源东渡日本,拜在濑越宪作门下。在"段位认  相似文献   

16.
《围棋天地》2006,(16):61-61
作为文学家,江崎诚致不愿来华访问;而作为业余棋手,却率领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连续访华十数载:这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和江崎先生一起感谢围棋的功德了。发掘开来,那故事构成一部长篇传记也绰绰有余。本期《围棋的功德》,不过是个概述,从中也可领略这位文学大家,是怎样地将围棋著述和围棋活动当作一桩毕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围棋 自1960年开始,伴随着日中围棋交流的不断进展,中国的围棋实力也是不断地进步,现在已经取得了接近日本的战绩,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8.
我非常喜欢围棋,在年少的时候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自以为棋力业余2段,但对围棋的认识和理解是九段。上初中才认识围棋,由于周围会下棋的人很少,且水平又不太高,所以围棋水平提高得很慢,但这一点电不影响我对围棋的热爱,唯一的办法就是多买围棋书,有时间就打打谱、做几道死话题,甚至高考前还抽时间打上几个谱,过过棋瘾。  相似文献   

19.
第一届豪爵杯世界女子职业围棋锦标赛朴志恩三段连破日本阳寿子五段、中国徐莹三段、张璇八段闯入决赛,和她的姐妹尹英善二段进行决赛三番棋的较量,这届比赛虽然芮乃伟九段因健康问题没有参加,但作为世界唯一的女子世界大赛仍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20.
棋迷俱乐部     
一、围棋推广者我的一位棋友是铁杆棋迷,自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11连胜后便迷上了围棋。每逢围棋电视转播必看,每次中国棋手在国际比赛走麦城,都能让他心痛不已,他最欣赏的棋手是我国去日本的围棋巨匠吴清源。他先后花了数千元购买围棋书籍、VCD,自己潜心研究、做死活打谱,在围棋上花了很多精力。由于无师指点,且没有对手,加上工作忙,平时很难下上一盘,即使下也是下卫生棋,落子如飞,且对手比他弱,根本谈不上提高,所以棋力在业余三级左右。刚工作时,单位会下棋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如他这般痴迷,他便下决心培养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