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这不仅包括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 )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土 ) ,还包括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因子的统一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是建设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的重要保证 ,为此 ,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 正确认识农业生态平衡所谓的农业生态平衡 ,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农业总体内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平衡 ,以及各个农业部门内部的平衡。农业总体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就是大农业的平衡。所谓大农业 ,就是说农业不能只局限于种植业 ,还…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上就是国有企业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如何构建的问题。所谓内环境是指国有企业的内在构成要素及其所形成的结构;所谓外环境是指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经济状况、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因而,我们把企业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构建看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和。教育的自然资源包括:教育的自然条件(土地、草木等),教育环境(房屋、场地、社会教育氛围等),人力(未经开发的人力)。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的人力资本(已经开发的人力),教育资金以及教育技术。事实上,严格区分教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相当困难的,因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把教育资源称为可供教育利用的环境、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的总和。  教育的环境资源包括教育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的自然环境是人与其所在自然当中的关系。人不能脱离自然存在,教育…  相似文献   

5.
所谓生态观,是一种统观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的世界观.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育生态观,主要体现为在语文教育中强调用自然主义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自身生命的平衡、和谐、发展的精神,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达到"立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对皮肤老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华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6):88-89,93
衰老是指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渐次衰减及器官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过程.普遍认为它是由机体预定的基因程序调控及部分由内外“磨损和消耗”所引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皮肤老化是机体衰老的一部分,日光中长期反复紫外线(urtraviolet UV)照射是引起皮肤过早老化或加重机体内在因素引起的自然老化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这里说的学校教育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所谓自然环境,是指校舍建筑,场地设施,室内布置,以及校园绿化、净化、美化。所谓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的传统、校风、道德风貌、人际关系等。 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学科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统称为活动课程),还受到学校环境的熏陶(有人称之为潜在课程)。为了适应社  相似文献   

8.
一、等效平衡的含义所谓等效平衡指的是一定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是从正向开始,还是从逆向开始(即不同的途径),经一段时间达平衡后,反应体系中任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均相同的多个化学平衡状态之间的互称。显然,等效平衡之间平衡状态相同,相应物质的转化率、百分含量也相同,而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等效平衡的判断如何判断同一可逆反应经过不同途径而建立起来的平衡等同或等效呢?众所周知,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只与条件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其中的条件包括温度(T)、压强(P)、和浓度(C)。显然,只要条件(P、T、C)  相似文献   

9.
外环境因素是指侵入内环境中的机体以外的物质,并与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内环境因素一起相互作用、参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家庭环境和未成年人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环境主要由家庭结构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所构成。所谓家庭结构环境是指家庭的自然结构、关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以及居住条件、劳动分配、习惯传统、生活作风等等客观因素;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种教育并  相似文献   

11.
【知识精讲】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与区别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包括自然环境(即狭义的地位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产、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一、酸雨的定义和现状 所谓酸雨,是指其pH值明显低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霜、露、雾等)。 洁净雨雪的正常pH值并不等于7,而约为5.6。这是因为CO_2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它会溶于雨雪中而使降水呈酸性。5.6这个pH值可通过气体分压定律、亨利定律和弱电解质离解平衡计算得出(计算过程从略)。 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除二氧化碳外,空气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的含量随地区而异,如海洋大气中酸性  相似文献   

13.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语言学家一般把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语境即语言内语境,是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等;广义的语境即语言外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说话时的具体情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如身份、职业、文化素养、社会经验等.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把语境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小语境指的是语言内语境,即上下文;大语境是指语言外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  相似文献   

14.
张铭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1):F0002-F0002,F0003
正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内环境"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生命有机体(主要指多细胞动物)有两个环境:一个是体外环境(外界环境),一个是体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周围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等)为细胞提供了一个较为恒定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使细胞不与外界环境直接发生联系,而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945)提出了"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美国数学家维纳提出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维持其动态平衡的。从此,负反馈成为生理调节和调节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环维论(下)     
(三) 内(纵)循环与外(横)循环,不是绝对的。 人与社会,人为内(纵),社会为外(横);社会与自然,社会为内(纵),自然为外(横);地球——太阳系——银河星系——宇宙;分子——原子——电子——核子——质子——中子——夸克;大为外(横),小为内(纵)。大小相包、横纵相扣、多维相融。 在较为复杂的事物内部,会有几个或数个纵的循环系列。如人体的“八大系统”,虽然它们是循环不息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概念及观点生态化运动是生态学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所谓“生态化运动”是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心理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在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应将被试放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从他们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的各因素的…  相似文献   

17.
人生之路多有坎坷,古今中外慨莫能外,任何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超出当时所能承受的障碍或干扰,致使机体不能得到满足,目的不能实现时的情绪体验。造成挫折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前者指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等,后者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以至风俗习惯等。内在因素指个人的生理条件(往往指生理缺陷),思想方法,人生目标等。外在因素之所以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挫折与个人的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内在因素中的思想方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的、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一国大气污染,导致邻国受到酸雨的危害;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几乎涉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人类自身的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是指主体以外的、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所谓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自然…  相似文献   

19.
优化高校德育内外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高校德育内外环境的思考华南理工大学黄建榕一、高校德育外环境的优化是内环境优化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应从内外环境两方面去探讨优化高校德育的策略。外环境是指校园外的社会政策、舆论导向、德育氛围和相关的配套工作;内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与德育有关的软硬条件。...  相似文献   

20.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关键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内容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调节系统为满足持续个体的心理需要,而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并保持系统自身平衡的性能。心理素质不是来自先天的物质性结构,而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通过后天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验结构。基础的心理需要,如安全感,也是自然属性,但大多数心理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如荣誉感、成就感等。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建立在自然性心理需要基础上的。心理素质受到生理素质 (神经系统 )的影响,但心理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经历。心理素质的提高过程可表述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