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亦复如是。在这篇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中,就仔在着诸多的“疑点”,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阅读疑惑,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相似文献   

2.
读,是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把“读”训练到位,我认为: 首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亲口诵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知。课堂上教师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能弄懂的问题。 其次,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须知,上阅读课不是搞阅读速度测试,是培养学生“自学”释“疑”的能力。“疑精于思。”对“疑”要做到“问”而后  相似文献   

3.
程颐说:“学者先饕会疑。”张载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藤、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找到成功的感觉,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时不可全盘接受,而要信而不迷,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能长进”。这足以说明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适当设疑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知识与能力并举的新型人才,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仅谈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判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  相似文献   

6.
说“设疑”     
为了使课上得具体生动、妙趣横生,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地设置“疑点”。“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7.
申莉 《天津教育》2002,(3):38-39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思想精髓是自主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一、以质疑促自主,在讨论中创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1.疑点探究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探…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志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设计有思维价值、有梯穹的问题,以调动学牛思维的主动性。主要做法是:工.在学生思维的“疑卢、”处设问。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在“疑点”处巧设问题,可以引导学十产十学习本单.讲而和搬用考,学全思维n如教学《追花逐蜜的人X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追逐花蜜的只能是蜜蜂而不可能是人,文章为什么要说养蜂14A娘是追花…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的阅读教学五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阅读设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进行阅读设疑,提出问题,为学生阅读课本设下悬念。如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七册“乘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可设疑为:乘法各部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书中是怎样指导出来的?学习掌握这种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进行设疑。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形影相随,关系紧密。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过泛,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课堂提问要“巧妙”,须在情境的引入、创设方面下功夫。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尝试。一、“《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图画情境“《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知识是“金子”,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可见教给学生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探索十分必要。一、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而阅读是自学的起点,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及时检查学习效果。1.指导学生质疑性阅读。“思”起于“疑”,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将涉及的教学要点按学生的思维层次设计分级要求,为学生的阅读指出“路标”。如:在学习高一函数一节时,指出以下问题:1)什么叫函数?2)什么是函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嵇锐 《甘肃教育》2011,(5):43-4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过程不仅仅是“以读促悟”,还应该是通过语言训练来表情达意。“评点式阅读”就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言:“学起于思,思原于疑”。人们思维的起因就是矛盾,而疑问则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必须认真开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设置一个个“疑点”,引导他们像排除障碍物那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大脑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人朱熹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那么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学生设问法”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设问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设问有两个层面,一是“设疑”,也就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往往有自己新奇的发现,独到的心得。这些发现和心得,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学生设疑,向同学征答,此后设疑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互相切磋。若自己的心得、发现是正确的,可以得以验证,也可…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思维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产生疑问,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所以,要教会学生阅读,首先在于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由不会“疑”到会“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意阅读”轻松一点,“阅读效果”胜人一筹呢?我认为选好创意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至关重要。一、读中有“疑”,“疑”出新知清代著名学者刘开说过:“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宝贵经验都强调了“疑”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等等。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没有别的写法…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死硬地记,做生吞活剥的书呆子。而应该让学生善疑多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疑,在阅读中多想问题,多提疑问。只有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矛盾,产生疑难,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思维能力,增进他们的知识。不要怕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难,提出疑问。明朝陈献章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又说:“无疑者,需教之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见长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