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渊明的矛盾与渴望羲黄文化史话之九李捷我从小喜爱读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忧国忧民、潇洒而飘逸的哲理诗人。他追求着、向往着,不断地总结与概括着,也许,他并没有自己的理想的终...  相似文献   

2.
愤怒出诗人     
语文课上,听了一些同学对屈原的评价,心中有些许感想。一开始几位同学的评价让我感到有些悲哀,我想起初中时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时语文老师也曾让我们评论,很多同学都认为陶渊明是消极的,因为他选择了隐退。但我疑惑:为什么要以政治的眼光评论他呢? 如今我们又读屈原的《离骚》。我想屈原首先是一个诗人,因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完美,追  相似文献   

3.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6.
一半入世     
跨出大学校门后的四年里,我一直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我喜欢过这种生活。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受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的影响。但究其根本,我认为是由我的性格以及后来的工作性质所致。在别人的眼中,我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待人接物态度温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8.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中的"路"并非物质世界的黄泥土径,而是社会经纬之象征。"忘路"就是就是忘俗,即抛却功利思辨。桃源之旅是陶渊明以一种寓言的手法向世人讲述的抛却功利思辨后的美好的人生体验,正如今人所言之诗意栖居。作为魏晋玄学的终结者,陶渊明创造了玄学理想的人间境界,《桃花源记》及其田园诗也正是陶渊明哲学思想最生动的文学表述。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之一。《桃花源记》的文体问题,一般认为它是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这固然是没有错误。但这种观点只是从文体的共通性来看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文体特殊性,而且它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质、作者的主观寓意帮助不大。《桃花源记》的文体应是古代小说,而且是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杰作,是"有意"为之,罕有伦比;这篇小说实际上寄寓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国"精神,而这也是《桃花源记》的思想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12.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植物学、工程学之外,还包含着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一方面,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从中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的自然园林设计中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桃花源记》进行分析、探索,为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3.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具有轻盈灵动、淡远潇洒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古文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字词的疏导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那就过于实了,势必会破坏这一精品的文味。因为,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必然要与语文教学的内容协调合拍。我们不难发现,《归去来兮辞》流露出的旷而且真的情感与学生纯真的赤子之心相吻合,文章的形神兼备、文道统一决定了它是一篇耐读的文章。因此,《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教学,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读、品品、想想,走近陶渊明,走进陶渊明。课前…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16.
从我做学生到我做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这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相处,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氛围的美妙画面,以至我们忘了它只是一篇为介绍《桃花源诗》而写在前面的序文。打个比方,如果说《桃花源诗》是一颗璀璨珍珠的话,那《桃花源记》便是一个盛装这颗珍珠的匣子。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这个匣子是如何的精美,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小说的《桃花源记》,“武陵人”形象丰满,意蕴深刻.从“武陵人”形象塑造上,更可以读出《桃花源记》的生动与深刻.探究“武陵人”形象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暗示了陶渊明避世隐居的主要原因,留下了对人性沉浮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安排我在校内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内容也不难理解。紧张的一天终于如期而至,看着教室后面多了那么多行家,内心多少有些紧张的我走进教室,我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你们还有些需要补充的吗?"话音刚落,一位女生站起来发表"意见":"陶渊明有官不做,竟然回家种田,老师,我觉得他真有那么点傻啊!"此语一出,伴随着学生们  相似文献   

19.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请学生归纳大意。有学生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打鱼时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待他为上宾,一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可他‘既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种人,实在可恶!” 可教师却极起师道尊严的脸说道:“你讲得不对。这篇课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会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常想:假如我是这位老师,我一定会大加赞赏,并且告诉他,反弹琵琶也会出新语!而  相似文献   

20.
庐山脚下的康王谷,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在陶渊明之前就产生了躲避战乱的文化,由此成为《桃花源记》的原型,并在此后的历史中不断积累着相同主题的文化。这一点对了解《桃花源记》的深刻含义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