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师:大家齐读诗题。(生读)注意“吟”这个生字不是后鼻音,再读。(生再读)咱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生: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生:日)这“日”表示的就是——(生:太阳)那你从这个字的构成上看,能看出“暮”字是什么意思吗?生:“暮”字表示太阳落山的意思。师:太阳落山了也就是傍晚的时候,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们还能知道什么?生:从这个诗题里,我不但知道了时间,还知道了作者是在江边作的诗。师:也就是知道了地点。还有吗?生:我还知道是快到傍晚的时候作者在江边吟诗。师:也就是说你知道“吟”在这里就是“吟…  相似文献   

2.
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个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个男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了,几乎是愤怒地说:"xx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您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相似文献   

3.
宽容是金     
前不久,在灯下曾读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顽皮的孩子在班主任杨老师上课没收他的玩具火车后,写下了"杨卫英你不的号死"的纸条.杨老师拿到这张纸条时,显得非常平静.她把这个已经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叫到办公室.出乎意料的是,杨老师不但没有瞪眼睛、拍桌子而大发雷霆,而且还手拿纸条为孩子耐心地纠正起了错别字."你看,这句话中有两个别字.‘的'字应用这个‘得',‘号'字也该改成‘好'字."她让学生把写错的字各抄三遍,然后依旧心平气和地对他讲:"其实,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或早或晚;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到死的时候就会后悔无穷.你现在还小,有些话你可能还不懂,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你现在可以回教室了,去上课吧!"结果,这个孩子满脸泪水,迟迟不肯离去,双脚跪地:对不起,杨老师,我错了!  相似文献   

4.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 "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 "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 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  相似文献   

5.
"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一皮肤黑了些."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也许它只是一个单纯  相似文献   

6.
学号是数吗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里,"附录二"中的例4是: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及其表示的事物.这个实例的"说明"中指出:"对小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用数来表示的例子很多,如学号、班级人数、身高、物价、质量、距离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相互交流,从而体会数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主要说明第一学段关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课程内容:"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师: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文中的哪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呢?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师:这句话是谁说的?生:小红车主人。(板书:小红车主人)师:小红车主人对谁说的这句话?生:作者"我"。(板书:"我",提示要加双引号)师:"我"和小红车主人素不相识,从未见面,怎么会有联系的呢?生: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次小  相似文献   

8.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24日傍晚,文化学者、著名的"七月"派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因病溘然长逝.贾老的一生,经历了"八十一难".他曾说:"既然生而为人,又是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些,尤其是到了离火葬场日近之年,更应该用尽吃奶的最后一点力气,把‘人'的最后一捺画到应该画的地方去."他做到了将"人"字写得大气而端正,直到最后一息,去得平静无憾.  相似文献   

10.
一顺势而导,抓实言语运用 师:同学们,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瑰丽无比的宝库,那么古诗就是这座宝库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生:江雪. 师:课前,同学们完成了预习作业.首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古诗. (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出示:径)它读—— 生:jìng. 师: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径"是什么意思? 生:是小路的意思. 师:(出示蓑衣图片)先读好"蓑". (生读) 师:看看图,"蓑"是什么? 生:"蓑"是用茅草和竹叶编成的遮风挡雨的工具. 师:就是以前人们下雨天时穿的避雨工具.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草字头. 师:(出示斗笠图片)先读读"笠",再说说"笠"是什么. 生:是用竹子编的帽子,可戴在头上. 生:因为是竹子编的帽子,所以它是竹字头. 师:读"蓑笠翁"这个词时要注意"翁"的后鼻音."蓑笠翁"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案例] 桌前灯下,看着学生的周记,我心绪翻腾,似乎又回到了那堂课. 那堂课是我接任这个班的第一堂语文课.讲台下,同学们很认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我. "为什么这句话加了感叹号?"我环视教室,但没有人举手.过了一会儿,靠窗的一个小男孩慢慢地举起了手."你来说说吧."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很意外,有点紧张:"这……这是感叹号,表示很有……感情."他答得有点牵强,而且有点口吃.其他同学哄笑起来,他低下头,涨红了脸.  相似文献   

12.
介词由于抽象的意义和灵活的用法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中,"对、对于、关于"这几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区别,又有交叉.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等方面谈谈这些词的基本用法. 一、对 (一)"对"字的语法意义 "对"用于提示对象.细分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提示直接对象;一种是指明关联对象. 先看第一种.例如:作家对人民应该歌颂. 句中的"人民"是"歌颂"的直接对象."对"字就有提示这个"直接对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片段一真实——呈现师生互动的原生态 师:请哪位小朋友上来,读读黑板上的生字,好吗? (一学生读生字,九个读对了八个,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成了第一声)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我们平时说的'搂头盖脸'的'搂',读第一声,但在这里不读第一声.你再想想. (该生还是读成第一声,师走过去把他搂了一下,小家伙十分机灵.立刻大声说:"lǒu!")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上教版第二册《王冕学画》教学片断师:文中是怎样介绍王冕的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数一数有几句话。(生读文,数句子。)师: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手势表示。生:四句话。师:现在我请这排的小朋友一人一句开小火车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想:这四句话分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谁来读?(出示:京剧、旦角、梅兰芳.生读) 师:你能说一说京剧、旦角、梅兰芳之间的关系吗?(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注意"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畜"字."蓄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教学课文<钱学森>第7自然段时,围绕第一句话"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中的"一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这一句话中的"一刻"是什么意思? 生:"一刻"指很短暂的时间. 生:也可以指每时每刻. 生:任何时候 生:不管什么时候. 师:说得对,"一刻"的意思就这么简单.明白这之后,大家想想这句话中的"一刻"包括哪些时候?联系全文以及对钱学森的了解好好考虑.  相似文献   

17.
<左传·僖33年>"妇人暂而免诸国"句中"暂"字向有两解.对"暂"字的正确训释与正确认识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有关.连词"而"字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先秦单音时间副词在连词"而"前作为分句中的谓词与"而"后分句构成一紧缩复句,而并不充当"而"后分句中谓词的状语."暂而免"中的"暂"字,无论作为表示"突然"意义的单音时间副词,还是作为表示"欺诈"义的动词,都不充当"免"字的状语,因此"暂而免"是连谓短语,"暂"字应当释为动词"欺诈".  相似文献   

18.
象牙塔精神的守望与超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这里,我要借两句话引入本文的主题: 第一句是:"不要让那些要把大学变成面面俱到、样样能做的人来改变大学的方向."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所说的话.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今天,当我们思考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命题时,自然联想到了它非同寻常的含义,并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坠"出的伟大 <生命桥>中有这样一句:"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坠"是什么意思? 生:"掉"的意思. 生:"落"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师:老师先来考考你们——"鸢",认识这个字吗? 生:这个字读yuān. 师:真了不起,连"鸢"字都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遇到这个字不认识,就问爸爸,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能在看报纸时学习识字.再来考考你们. (出示)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就是"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