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屈原列传》节录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是现有关于屈原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资料。修订后的《大纲》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篇,是恰当的,这对于中学生认识屈原和司马迁都有帮助。 中学语文课本节录自《史记》的材料共有四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和《屈原列传》。司马迁撰  相似文献   

3.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5.
一屈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官至楚国左徒,地位华贵,仅次于令尹(楚国官制,令尹相当后世的宰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先秦书籍中竟没有提到他。屈原是坚定的合纵者,主张联齐抗秦;不但有议论,而且有实际行动,《战国策》记了屈原前后以及和屈原同时的许多纵横家,其中有一些人比屈原的作用小得多;但《战国策》没有记屈原。《战国策》录了荀子《赋篇》中的一首短赋,(见《楚〔四〕》“客说春申君曰”章),那篇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五句(“曰黄昏以为期”两句计算在内),近二千五百来字。它是屈原诗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这首雄伟壮丽的诗篇,集中表现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精湛艺术,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少屈原研究者,在发掘这份遗产中,作出了贡献。可是,过去和近来的一些屈原研究者,不是从分析诗篇的完整形象入手,去阐明它的思想和艺术,而是寻章摘句地生套道家、儒家、乃至法家著作里的政冶口号,或者依据某种表现形式上的偶合,把伟大的诗篇,当作政治哲学论文去加以评判,这就不可能正确评价《离骚》的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因此,仍有必要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艺理论,对《离骚》重新加以探讨,以求得更为合乎实际的论断,从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屈原列传》中插入《离骚传》所留下的痕迹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是研究屈原最基本的资料。弄清有关《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屈原、屈赋及澄清屈原否定论,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汤炳正先生的名作《〈屈原列传〉理惑》,指出《屈原列传》中有两段话,都是后来才插入(汤先生叫“窜入”)的刘安《离骚传》语。这就解决了《屈原列传》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汤  相似文献   

8.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9.
《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关于《屈原》的创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屈原的悲剧身世太长。在楚怀王时代做左徒时未满三十,在楚襄王二十一年郢都陷落而殉国时,年已六十有二。三十多年的悲剧历史,怎样可以使它搬上舞台呢?我为这问题考虑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不易解决使我不能执笔者有三个星期之久。”后  相似文献   

10.
一、需要重新评论的依据 1921年6月,胡适在一个读书会上作了一次关于《楚辞》的演讲,次年将演讲稿整理成《读楚辞》一文,发表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后又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中。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先煞有介事地提出:“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接着便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出了七个疑问,认定“《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当是(汉)宣帝时人补的”。同时又认定战  相似文献   

11.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12.
屈原年表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对他的生平、思想和著作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载,为后代屈原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放逐的次数和时地,作品的篇数及产生的年代等问题上,或只字未提,或虽提及,但由于记载非常简略,再加上后人理解上的问题,致使在上述问题上众说纷纭。近代及受当代学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不少问题上已经逐步趋向一致。笔者仅就前人研究的成果,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或择善者从,或择众者从,最后草成年表,以为屈原及楚辞爱好者的一点野芹之献。  相似文献   

13.
正在现代汉语中,"风骚"无疑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子,形容女子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风骚"一直都是褒义词,指文采,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叫"独领风骚"。风骚一词来源于《诗经》、《楚辞》。"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各个地区的民间歌谣的汇集;"骚"即是指屈原的《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来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国风》是中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屈原《离骚》研究的创新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博士刘生良先生发表了关于《离骚》的论文7篇,就《离骚》的题义、作年、思想、精神、艺术创造以及“求女”、“西行”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6.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有一个为屈原十分推崇的人物,那就是彭咸。《离骚》中,曾两次提及此人,一次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时,表示要法夫前修、绝不改变节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一次是诗人经过种种思考之后,表明心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的“遗则”是什么,彭咸的“所居”又指何,显然对理解诗人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彭咸其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证据充分、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就无法理解彭咸,也无法理解诗人了呢?我看不是的。我们不妨从《离骚》本诗、屈原的传记、屈原的人格和屈原  相似文献   

18.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19.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20.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