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是近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一位著名报人。他当过记者、编辑、报纸经理人,致力于副刊,采、写、编、经营都很在行。在张恨水多年的办报实践中,他有着自己一贯坚持的报刊编辑思想,具体表现在:追求新闻真实性,报纸应当担负社会责任,关注时事,为国而言为民而言。  相似文献   

3.
贾植芳先生对出版编辑的最新观点发人深省:出版和编辑人员"必须讲究质量,必须用好稿子,必须只认文章不认人,如果认人就是打自己的耳光子,出卖自己的家当."[1]他举例说,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发现张恨水是一个人才,特地请张在"会宾楼"吃饭.他们本来素不相识,但出版家只认文章不认人.饭间,沈先生对张恨水说:你写的小说,我们很欣赏.贾先生认为当时上海的出版界善于发现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善于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所以上海有职业作家队伍,而且产生了许多成功的职业作家.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办报生涯中,先后做过校对、记者、编辑、总编辑、经理和社长,堪称全能报人。本文拟对他新闻实践所包涵的读者至上意识和爱国民主精神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6.
刘光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史两个方面.他的编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出版本位出发,提出以出版编辑为本位的编辑观;在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编辑学学科思想;重视编辑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开创编辑学研究的"中介服务派";提出"有出版才有编辑"的编辑史观.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新闻生涯萧笛时下提起《啼笑因缘》,恐怕不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张恨水办报纸、当记者,知道的人恐怕就未必多了。其实写小说在张恨水说来只不过是“副业”,他的终身职业是新闻记者。从1918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48年退职,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年...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0,(6):81-81
张建伟(1956年-),高级记者,著名编剧.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国青年报>编辑、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机动记者部主任、编委、副总编,高级记者.著有新闻文集:<第五代>、<命运备忘录>、<深呼吸>.他开创了"张建伟模式",被称为"中国第一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9.
"总编辑""制度"下的新闻编辑教学就是模拟新闻部的工作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综合业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总编辑,学生要当好副主编、编辑和记者.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各类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当事人和新闻信息的直接接触人,因此在新闻的编辑和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具备丰富的新闻采访和编辑才能以及缜密的思维.本文分析了记者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并研究了如何培养记者的编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能够及时发现、判断新闻是否有价值的能力。有人称,新闻敏感度是新闻的"眼",其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记者的新闻敏感离不开政治敏感,没有政治敏感的编辑记者很难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本文就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度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如何有效提高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13.
金陵客,原名王世奎,现名王向东,19的年2月生于江苏省泰县姜堰镇.现为<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已出版杂文集<我是一个怪物>、<巴子自白>、<红楼絮雨>、<水浒国风>、<儒林视野>和旧体诗词集<雨花词>等9种.曾主持编选<江苏文学五十年·杂文卷>.近些年,以金陵客为笔名的评论文章频频出现在全国许多媒体上.2003年10月3日,在参加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耿宝福  王茹 《青年记者》2007,(18):42-43
目前,高校校报35岁以下的青年编辑记者是校报编辑队伍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许多高校报社,青年编辑记者数量占到报社工作人员的一半以上,他们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高校校报采编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影响到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校报界中老编辑人员相比,青年编辑记者中普遍存在的"五重五轻"思想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客观深入地研究高校校报青年编辑记者的思想问题,着力改善他们的思想状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新时期办好高校校报,更好地为高校办学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编辑、记者和政治家。在新闻出版界建树甚多,享有盛誉,特别在编辑思想方面有精辟的见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为大目标服务是办报刊的宗旨 邹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主编过多种报刊。1926年,他担任《生活》周刊主编,该刊最初的编辑方  相似文献   

16.
——请介绍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 答: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剧团里有导演、演员,医院里有医生、护士。报社里有编辑、记者。编辑,本身是一种工作、一道工序,稿件经过编辑成为报纸、成为书籍。 编辑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人们要美餐,那么编辑就是厨师。他善于调和五昧,搭配荤素,一番煎炒烹炸,摆上一桌色香味俱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小说大师,而事实上,新闻记者才是他的正业,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在整个报业生涯中,他的支撑点都落在报纸副刊上。目前,学界关于张恨水新闻思想的研究不多,本文着重探讨张恨水在编辑副刊的实践中形成的主要新闻思想,包括以小说反映社会新闻事实,予副刊以鲜明的新闻性;重视副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张新闻自由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职业报人和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编辑副刊和创作小说在副刊上连载,相辅相成。副刊编辑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编报经验,使其在业余时间创作的连载小说呈现出新闻化和报纸化的特征。而作为小说家,长期将小说投放在副刊上连载,也必然会扩大报刊的发行量,提高报刊的可读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左右一定时期报刊的办报方针。张恨水集职业副刊编辑与报刊连载小说作家为一身,在编创结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因主副业之间的矛盾和报刊小说连载的主客观原因而留下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19.
吕恰然,<新闻记者>杂志前主编.1988年至1998年,先后在<新民晚报>任新闻版编辑,言论专栏编辑,大特写版编辑.1998年至2010年,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在<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工作期间,由他策划和主持的.不妨一议"专栏,被评为中国新闻好专栏.  相似文献   

20.
张安朴,在上海新闻界、美术界大名鼎鼎,圈内人都亲切地唤他"阿朴".已届花甲的他,是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原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出色的美术编辑工作,使他获得了"上海韬奋奖"和"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他卓越的艺术才情,使他获得了"绘画多面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