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分析中国传统道德主体性不可或缺的视角.天道虽为人道设立了一个本原性的价值根据,但作为道德本体的人道却始终笼罩在天道范围之内,人成了被规定的主体性存在.德性虽包括仁智,但总体倾向是以仁统智,作为德性实践条件和桥梁的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知识在传统文化土壤里很难破土而出,德性成果也难以通过实践主体巩固落实.这种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受其制约的德与智的关系,束缚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道德主体性的缺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过去道德教育的反思,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主体需要,才能充分实现社会道德的内化.文章表达了通过确立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环境德育功能、设置隐性德育活动等多种途径方法来提高高校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于道德本质问题的探索有两个出发点,一般本质(社会性本质)与特殊本质(人的主体性本质),重点常左右摇摆。而高校相关教材,虽几经修订,对于道德的定义至今仍含混不清,须予以厘清。厘清道德的本质还应从人这个主体出发,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个体属于其观念的一部分,与行为密切相关,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群体属于社会的意识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一种观念意识,绝非行为活动或经济关系本身。作为人与社会的观念意识,它事关善恶。  相似文献   

4.
创造是一种活动 ,创造能力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能力。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人类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挖掘潜能 ,开发与培养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学角度看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其中创造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注重了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教学 ,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 ,因此 ,认清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制约因…  相似文献   

5.
社会规律是主体活动的结果 ,社会规律存在于社会主体的活动之中 ,但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并不等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是主体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自组织规律 ,因此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主体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质上是社会主体和自然界的统一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物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活动的客观性。社会主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生产活动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决定了社会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社会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的出现与发展,为主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也给主体带来了自我异化现象,集中表现为主体自主性的缺失、主体理性的弱化、主体道德的失范和主体生物性的脱离。为科学应对虚拟社会中的主体异化,可以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监督管理、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虚拟社会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是对宗教道德适应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整体把握和具体规整。宗教道德价值本身具有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对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问题认真观察、深谋远虑。在社会主义社会 ,对宗教道德进行调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落实到实际道德建设中 ,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使之适应于全球化时代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需要。当前在实践上的主要要求是 :做好社会调适的具体引导工作 ;正确认识和评估社会主义现实宗教道德问题 ;加强对宗教道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研究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教育工作者也明确提出了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目标。由于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活动教学以建构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教学是促进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发展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表现,社会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历史运动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历史进程中人的自觉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主体的选择性。文章根据马克思阐释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分析了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特点,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对人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的职业品性教育是最接近“师范”本质的教育,也是师资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在我国师范教育中已有较长历史,在实践中的成效却并不令人满意。创建基于主体性发展的师范生职业品性教育,就是要将职业品性的养成视为与个体的主体性发展相统一的伴生过程和有机组成部分,以师范生的自我发展要求为动力,培养其教育自觉和反思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通过正确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以及师生日常生活交往等多种途径将“教育学知识”向“教育知识”转化,以促进其职业品性的内化和个性化。唯有当职业品性养成成为个体的主动发展和自我操守时,才能真正对师范毕业生的职业实践起到长时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体、主体性教育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国教育理论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但体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稍晚且不够系统 ,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的意义、主体性培育、教材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校内外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试作弊影响高校的学风、校风,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社会文明。本文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入手,分析学生为什么想作弊、能够作弊和敢于作弊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试论耻感及其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自觉,是荣辱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耻感与荣誉感相对应,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都有着根本性影响。本文力图对耻感和荣誉感进行简要分析,着重对耻感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及其功能进行论述,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阐述了耻感的养成对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语境下,人类身体兼具文明与野蛮两个特征,并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来。文明时代,身体的野蛮特征借助竞技体育某些运动方式开始强势回归,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身体走向的忧虑。拮取格斗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奇观体育(UFC)试图探讨此问题。通过历史视角,发现身体的走向陷入了从野蛮的文明到文明的野蛮的历史怪圈;通过文化视角,探究身体的野蛮借助竞技体育这条渠道如何实现突围和回归;通过追问,寻求体育语境中人类未来的身体归路。通过思考,认为人类身体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必须远离过度暴力,从而维护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和实现人类身体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而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围绕教育的转型跨越、人力资本提升助推经济发展、以文化人、依学治理和生态文明助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行动作为.本文从学习型城市与教育综改、经济提升、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结合,凝练了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北京模式,并对该模式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三个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和谐发展视野中大学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既是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深入推进和谐大学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在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不和谐因素,探讨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为构建和谐大学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正是大学文化构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确实在儒家道德哲学中没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环境伦理学系统,但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争论的中心问题直接相关,而不是过去的乌托邦幻想或灵魂的残余。中国儒家传统道德在丰富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智力资源。儒家道德理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为我们选择一种新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中的主体与客体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只是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关键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关注、尊重、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由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