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唱时“大脑”是歌唱的总指挥,“想象思维”在歌唱过程中操控着各发声器官。积极、科学的“想象”有助于歌唱。文章论述了歌唱时“想象”在呼吸状态中起到的重要调整作用;在追求“美好的声音”过程中创造性地想象有利于歌者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歌唱中的“想象”,是情感表达的先知先觉,预示着歌者的演唱是否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刘宁希 《教育文汇》2008,(12):34-35
关于自然的释义:其一,天然;非人为的。其二,指自然界。其三,引申为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显然,自然的歌唱取其引申义,即歌唱时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歌唱是“字”、“声”、“情”的自然流露。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歌唱像说话一样,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歌唱为达到高度的完美,要熟练,训练和练习,又和所有器官一样,歌唱的器官——嗓子——要求改进、锻炼,使之成为意志的顺从工具。于是在这一点上说,自然的歌唱就变成了艺术。”自然的歌唱就是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使“字”、“声”、“情”、“心”和谐统一,声情并茂地自然倾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和论述歌唱嗓音训练过程中歌唱状态的“松”与“紧”;歌唱用嗓的“真”与“假”;歌唱呼吸的“控制”与“流动”;歌唱语言的“字”与“声”四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嗓音训练中掌握和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解决好这些问题,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声乐是人类的歌唱行为,由于国家、民族、地域、审美及时代的不同,人们对歌唱的认识和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我国现阶段把歌唱从总体上划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唱法不同,风格不同,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追求的声音标准也自然不同。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而言,衡量一个人演唱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唱的呼吸是否正确、音色的共鸣搭配是否合理、歌唱的语言是否清晰、歌唱的表演是否准确得体等几个方面。一、关于歌唱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必需条件。歌唱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有区别的。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  相似文献   

5.
刘九思教授于 2 0 0 0年 5月出版了声乐专著《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我因“近水楼台”而“先睹为快”。著作以“歌唱嗓音科学论”“歌唱技术、艺术论”及“歌唱艺术发展论”等三篇十二章建构。论述了歌唱艺术许多热点问题 ,感到十分新颖 ,颇有独到见解。特别是作者从生理、心理及物理声学、力学的角度 ,论述了发声器官的“五大机能”运动的歌唱发声新理论 ,更令人耳目一新。笔者将这一发声新理论用于教学实践 ,效果十分明显 ,其中对喉头、声带主动“激起”发音方法深有体会 ,因此撰文以为学习之一得。歌唱发声是发声器官“五大发声机能”正…  相似文献   

6.
这里说的“h”,是指我国现代汉语声母中的“h”,即“喝、河、贺”等带有“h”声母字音的呼吸发声方法。依笔者之见,在歌唱过程中采用倒吸“h”和直呼“h”(即“h”进“h”出)的呼吸发声方法,这不仅在歌唱发声中具有良好、优越的机能作用,而且也是歌唱发声中一个十分特殊、重要的呼吸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认为:“h”的歌唱呼吸法及其教学,值得歌唱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声音的美妙,更在于情感的真挚抒发。本文从“对歌唱作品的感知与理解”“歌唱技巧的把握与表现”“自身体验与情感的抒发”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使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歌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歌唱内感”含义的深入分析与理解 ,并结合本人对“起音”感觉的体验 ,提出一些有关“歌唱内感”培养的个人见解 ,同时指出“歌唱内感”的培养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 ,揭示出“歌唱内感”的培养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歌唱管道”机体组织被阻塞的情形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歌唱管道”调节能力的原因,借助“视觉提醒”在歌唱纠错训练中的明示作用。针对“歌唱管道”训练“从可见部分开始”的创新训练模式优化设计及其要领的探索创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浅谈歌唱中“松”与“紧”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中“松”与“紧”的把握是歌唱整个过程的关键,在吐字、音色、呼吸、声带发音、演唱中的情绪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存在“松”与“紧”的对比调节问题。本文着重从歌唱中的呼吸、咬字、音色调节、演唱情绪等方面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声乐是人类的歌唱行为,由于国家、民族、地域、审美及时代的不同,人们对歌唱的认识和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我国现阶段把歌唱从总体上划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唱法不同,风格不同,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追求的声音标准也自然不同。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而言,衡量一个人演唱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唱的呼吸是否正确、音色的共鸣搭配是否合理、歌唱的语言是否清晰、歌唱的表演是否准确得体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从传播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多重角度辨析歌唱艺术的特点。传情是歌唱艺术之“魂”,达意是歌唱艺术之”的”,传情达意是歌唱艺术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和目标价值。文化思维是歌唱艺术之”基”,文化背景、文化交融和文化思维是歌唱艺术传播的基础,亦是歌唱艺术成为世界语的发展共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声乐教学就是要传授正确地发声、歌唱方法。所谓“正确地”是指科学地发声、歌唱。所谓“科学地”,是指发声、歌唱要符合人体的发声器官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调动所有与发声、歌唱有关的人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包括精神状态),使之能够和谐、协调一致,积汲地进行歌唱并发挥其最大功能的方法,便称之为“正确地发声、歌唱方法”。也就是  相似文献   

14.
歌唱者除了有较高的歌唱技巧、艺术修养外,还必须在歌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调控歌唱状态的能力,克服经常出现的“怯场”、“舞台恐惧”等现象。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能更好地把握高难技巧和演绎高难度作品。另外,适度把握歌唱动机,控制登台前的情绪,也是获得最佳歌唱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围绕歌唱中“说”的作用这个中心论点,从“说”在歌唱中心的重要性,歌唱时的“说”与说话中的说的联系,说与唱的关系和怎样掌握“说”机能这四个方面展开,说明“说”的机能在歌唱艺术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栋 《教育与职业》2006,(14):176-177
“起音”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起音”训练是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歌唱发声的原理和特点,阐述了“起音”技巧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探讨了声乐教学中如何进行“起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让歌声更美妙——论“以情带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是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歌唱中,声情并茂是其艺术的创作原则。而要做到声情并茂,则需歌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歌唱之中,用以情带声的演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以情带声”内涵及其与歌唱技术、歌唱心理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以情带声”在歌唱技术训练和歌唱艺术表现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跃玲 《教育艺术》2005,(12):61-62
本文试图通过在幼专歌唱教学中探讨歌唱“兴奋点”的意义、作用,以及研究如何面对歌唱“兴奋点”的确立、挖掘与激发等表现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0.
合唱训练中,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