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父母用爱紧紧地包裹着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在我看来这些孩子真的很幸福。我的父母却很吝啬他们的疼爱,生怕给了我就要不回去似的。开始我很委屈,渐渐地开始理解他们,感激他们,甚至为此感到一点点自豪了。小时候刚学走路,总是会跌倒,然后就顺势趴在地上"哇哇"地哭,每次透过泪光寻找妈妈,总也看不见妈妈的身影。我只得自己爬到树下,扶着树吃力地站起  相似文献   

2.
小孩和父母同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父母如果熬夜,孩子也跟着晚睡。事实上孩子睡眠不足对他们的健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那些父母会辩解说,是小孩不敢自己一个人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谁的错     
一位蹒跚学步的小孩根本不去看脚下的碎石,就飞奔着要扑进妈妈的怀抱,没想到“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哭了。妈妈赶紧过去扶起孩子,心疼地抚摩着孩子红红的膝盖,安慰他:“宝宝,别哭,路坏!”然后煞有其事地朝路瞪了一眼:“打——路!”小孩果真不哭了,也喃喃不止:“打你,路,打……”  相似文献   

4.
卢勤 《母婴世界》2011,(9):20-21
上幼儿园的孩子哭,是哭给父母看.哭给奶奶、姥姥看的!小孩的眼泪.天生就是为父母和老人准备的!这是因为,眼泪.能换来父母和老人的关注和同情。  相似文献   

5.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跟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到孩子的一些事,他说当他的孩子跌倒了,他会说:“自己爬起来,不要哭!”“自己爬起来很好,可是,跌倒了,会痛!可以哭!”我这样回答他。我的朋友笑了,大概也体会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有些“违反人性”。连忙改口说:“好吧!我会跟我女儿说可以哭;我儿子是  相似文献   

7.
小班幼儿刚入园,教师的最大愿望就是:别哭闹,听话就行了。但这是不现实的,总有一部分幼儿大哭大闹。因为怕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对哭闹的幼儿,教师关注得特别多,经常抱抱、亲亲他们,带他们出去玩一玩,用有趣的玩具逗逗他们,甚至还给他们好吃的。此时,不知老师是否留意了那些“乖”孩子,不哭的孩子没有?尽管他们不哭闹,但是,他们的小脸绷得紧紧的,脸上无笑容,一言不发,一副恐惧状。这些幼儿,来园前,家长对他们进行了“熏陶”,教育他们上幼儿园不哭闹,要做个好孩子,并被戴上了勇敢、听话的桂冠。但是,这些孩子同样也有分离焦虑,他们离开父母、…  相似文献   

8.
1 大多数孩子除了入园时哭一会儿,其余时间都能比较高兴地参加活动。可每天由奶奶送来的林林小朋友却是个例外。奶奶一走,他就哭着要奶奶,而且几乎天天如此。原来孩子自6个月起就一直由奶奶带,奶奶十分疼爱小孙子:不让小孙子跟小朋友玩,怕受到伤害;也不情愿让孙子的父母照顾,怕他们毛手毛脚弄不好;甚至不让其父母批评小孙子,说孩子小,不能受委屈,等等。因此,孩子在奶奶的过度保护下,形成了对奶奶的特别依恋。  相似文献   

9.
播种善良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韩国小孩和一名中国小孩,各抓住一只青蛙,完全出于取乐的原因,他们用小刀砍下了青蛙的两条腿,然后看着青蛙痛苦地在地上爬行着,拍手叫好。先是韩国小孩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叫了过来。“为什么要砍下青蛙的腿呢?”妈妈问道。“我觉得这样挺好玩的!”孩子笑着回答。“如果有人把妈妈的腿砍下来,你也会觉得很好玩吗?”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哭得很伤心:“不要嘛,我不要人家砍妈妈的腿!”“好了,那以后还会这么干吗?”“以后再也不了!”妈妈掏出手绢给孩子擦干眼泪:“你现在知道小青蛙们的感觉了吧,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孩子望着妈妈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家里的大人老是说:“你这孩子怎么啦,真是一分钟也停不下来,更别说安安静静地坐上五分钟了!”我不明白小孩为什么一定要安静地坐着,而不能好好地玩呢?有时候我们玩时不小心弄出点声音———并不是很大声的,大人们就会说:“你们就不能安静点吗!”当我们没听见时,他们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们训斥一顿;如果我们敢再多说一句,每个小孩都会知道下面会有怎样的“暴风雨”来了。在大人面前,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时间不是被大人管着就是被作业绑着,很少有权力玩久一点。有的父母管得很严,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一…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因为跌倒摔疼而哭,他也跟着哭了起来,或者吮吸着自己的拇指,看上去好像也很难过的样子。这样的情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个18个月大的孩子为什么会跟着摔倒的孩子哭呢?其实,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就是移情。移情(empathy),  相似文献   

12.
小班幼儿周一特别爱哭 ,老师常常哄他们 :“别哭 ,别哭 ,你爸妈会早点来接你……”有的老师哄烦了 ,于脆来硬的 ,但他们依然哭个不停 ,甚至哭声越来越大。回忆我们小时候 ,有时离开父母 ,环境又不熟悉 ,也掉过眼泪或大叫两声 ,这是一种必要的缓解。既然哭是一种缓解 ,我们为什么却要求孩子们强忍住不哭呢?所以我值班时 ,孩子想哭 ,我总是抱一抱他们 ,说 :“老师抱抱 ,想哭你就哭吧……”随着孩子情绪的发泄及注意力的转移 ,哭声就会渐渐停止 ,有的孩子还会因奇怪你让他哭而马上中止哭声。大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不要让孩子强忍眼泪@赵俊玲…  相似文献   

13.
问:我女儿小晴快三岁了,刚上幼儿园。平时老师说她在幼儿园挺乖的,和小朋友们相处得不错,很少有争执。最近这两个月里,我父母带着我两岁的侄女儿住在我家。因此,小晴每天放学回来都很开心,可以和妹妹一起玩。但是,每次玩了一会儿,两个人就会因为争抢玩具或别的事情而吵架,经常是小晴把妹妹打哭了。而我父母一听到我侄女儿哭就来打骂小晴,最后的结果是两个小孩都哭得昏天黑地。我不赞成打孩子,认为这是不好的教育方法,但是我父母却认为只有打小晴才能教育好她,他们说我护着小晴是不对的。我只能默默站在一边,不知所措。请问遇到这种情况,我该…  相似文献   

14.
遭遇挫折后,孩子通常会嚎啕大器。但我们常常听见成人阻止孩子哭:“不许哭,有什么可哭的!”“停住,不许让眼泪掉下来!”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的某些情感是没理由表达的,特别是不能用哭的方式来表达。其实,消除受挫后的消极情感的最快方法,是鼓励消极情感的表达。因为消极情感是具有破坏性的,积聚在内心会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孩子在少年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往往会因为梦想的激励而努力学习,但是也有的孩子,因为对梦想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指导不够而走偏。因此,对于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心中有个怎样的梦,以及他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叫赵爱军,他在我们地区当时是比较有名气的,因为他当时是个见义勇为的典型。在上学的路上,他看见歹徒劫持了一个6岁的孩子,他主动对歹徒说“你把那个孩子放了,我跟你走!”当时,他只是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学校曾经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还要求大…  相似文献   

16.
菁灵姐姐:你好。我是一个长得很丑很丑的女孩,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一些男生把我当成出气筒,经常欺负我,有些女生在我哭时还幸灾乐祸地笑。我回家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为我担心,在学校不敢告诉老师,因为我已经麻烦老师许多次了。我只能默默地忍受痛苦,任他们欺侮。这件事使我变得非常脆弱,我真怕哪一天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再也站不起来。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帮我!新月我对你的未来并不担心,因为经历过这样小小的磨难,对你今后踏足社会有益而无害。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微风细雨,怎么可能去抗拒大风大浪呢?你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忍耐性,事实…  相似文献   

17.
自小起,我是个笨拙得要命的孩子。据父母讲,我生下来不会哭,熬到几日后才在父亲的巴掌下哇地一声叫出声来;别人家的孩子会走路了,我却只能沿着桌沿勉强走上几步,然后跌倒在尘埃里。  相似文献   

18.
习惯的力量     
《辽宁教育》2012,(2):55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地乐观,另一个则非常地悲观。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我们迎来了一批新的宝贝。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来形容这群宝贝一点也不为过。宝贝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将与陌生的伙伴们一起生活,这对于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考验!“孩子,你在学校过得还好吗”成了我们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哭与不哭,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怕的是内心的孤独、焦虑、惶恐给孩子留下成长的阴影,更怕情绪的反复给身体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小孩走路不小心摔了一个跟斗,正要嚎啕大哭,他的妈妈赶快说:“宝宝不哭,宝宝乖,好勇敢好坚强,摔倒都不哭。”妈妈的话真管用,小孩子裂开的嘴巴又闭上了,还没来得及流的眼泪回旋在眼眶里。是啊,哪个小孩不期望大人说自己乖、听话、懂事、勇敢、坚强呢?我们早已发现,做父母的都是儿童心理学家,他们正是把握了小孩子迎合赞许的心理,才有效地制止了孩子哭泣,赢得了宁静。但是,也无意中使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