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两个方面。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在形态的研究,由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事实真理”;价值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客观事实现前应采取的态度及主体活动达到的目的,由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而形成“价值真理”。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有价值的。真理的价值性在于真理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社会功能 ,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成功地变革社会。“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它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绝对真理并不是对无限发展的无限世界的完全正确的、毫无遗漏的认识,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有客观内容;人类能不断深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我们只能在此意义上承认绝对真理。人类只能达到具体真理,不能达到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机械相加也不是对整个世界体系的认识。人类世代延续的无限性同外部世界的无限性是两个不同的无限系列。但由于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所以有限的人类对有限事物的认识同时也就是对无限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真理的本质属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另一种认为主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其理由为: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的获得过程具有主观性,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真理的本质属性应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就在解决主体认识客体的问题。但是由于思维方式或者出发角度的原因,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直到马克思提出实践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决。而为了实现这一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认识的主体性,并考虑到实践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维柯认为诗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和创建世界的经验性呈现,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形式;诗的智慧以“想象的类”为逻辑基础,与哲学的抽象逻辑截然不同:诗是感官的,关乎殊相的,与热情、想象和个性相关;而哲学则是理智的,关乎共相的,诉诸抽象和推理;更为重要的是,诗的认识在达致真理之途中具有在先性和首要性。这种诗性认知观挖掘了想象力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价值,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真理的过程性、思维的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在不同的论域里说明真理辩证性质的两对概念、不能简单混同。重新解读两对概念的内涵,走出真理的“迷梦”,为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活动,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没有价值意识,人类就不会给自己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因此,人们历来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效果。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价值性原理和“有用就是真理”这一实用主义命题的区别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真理问题是中西哲学的核心问题。但现代以来,随着西方传统认识论被解构,三个问题暴露出来:首先,由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和世界的无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知识能否切中对象成为一个引人质疑的问题;其次,既然人的认知能力不足以把握世界整体,关于其存在根据的本体设定就更缺乏对世界实然状况的揭示能力;再次,人作为认识主体,理性灵魂长期被视为人获得真知的内在根据,但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却对这种内在根据进行了否定。这三个问题导致了西方传统知识价值体系的瓦解,使反本质、非理性、去中心成为现代哲学的走向,并使虚无代替真理成为世界最后的本相。虚无的发现是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人类学、语言学、生存论转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哲学由于在其奠基期就对人认识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因此产生了道家的本无论和禅宗的空观,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中西哲学不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发明,而且中国哲学虚无论的漫长传统,可以将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思维着的头脑从哲学上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从道德上掌握世界。弄清道德是“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道德的特点和作用,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但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是各有其特点的。例如,科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人脑的抽象思维来掌握世界。它通过真理和谬误的矛盾运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它的中心问题是向人们揭示“真理”,解决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同客观对象“像不像”的问题。从艺术上掌握世界,则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认识世界,它是在美和丑的对立面的运动中进行的,它的中心问题是塑造典型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是关系到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范畴,即真理不仅具有认识活动的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活动的意义,它深刻体现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和意义。它表明,人们要想合理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中,自觉地遵循真理的指导。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今天,真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也就提出了对真理问题作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试图以  相似文献   

12.
福柯根据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事实,看到了知识问题不只是属于人的纯粹认识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认识客观对象的真理;而是为各个历史时代掌握权力的统治者所控制、并为统治者的权力运作服务的。通过对二者隐秘关系的揭示,福柯批判了基础主义认识论对绝对客观纯粹的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试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整体评价、社会角色与心理认同评价、犯罪评价等方面;造成认识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其发展将会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增加城乡人民融合难度、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发展;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各个方面应齐抓共管,认真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成败论英雄、重结果轻过程、重收获轻代价、成本意识弱,是国人“标准”文化之特点。现有的真理标准观,是导致行政成本高、执政成本高的认识根源;建设“生态文明”之国,必须创新现有真理标准观。现实的教训和成本问题的普遍性,决定理应把成本问题纳入真理标准研究范围。真理标准成本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风险思维、从未来思考现在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5.
真理和错误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探寻真理、避免错误,更好地改造世界。近一年来,我国报刊上开展的关于真理和错误的问题的讨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次争论是由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史上的燃素说引起的。本文也准备从这个问题说起,试图通过对人类认识燃烧现象的一段历史的分析,考察真理和错误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民群众既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总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具体的。因为:真理是全面的;真理具有系统性;真理是过程;真理具有矛盾性,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元性和多样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对立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具体的,对真理必须采取具体的历史的态度,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我们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找到的指导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科学真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导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有其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具有价值非中立性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真理、追求价值意义和制导行为方式为目标,具有强烈的认识方法、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其合理的价值导向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和互斥的,而是有可能得到统一和协调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律,合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导向与行为…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