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与翻译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过程中,鲁迅把翻译介绍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促进社会的改造及促进国民的革命觉醒,坚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学及创造民族新文学,努力促进思想革命、宣扬真理。鲁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特地为少年儿童翻译介绍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在培养青年翻译队伍上也竭虑殚精。  相似文献   

2.
叶园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88-88,91
鲁迅不仅是革命的文学创作者,成果丰富,同时也是革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作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并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不平等对话,因此,拟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剖析两者的关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接受外来影响的。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的兴起和成长,当然也曾从外国进步文学中吸取过养料。标志着新文学运动伟大开端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做了大量工作。研究这一阶段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情况,不仅有助于当前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通过这一特定的侧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前期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的翻译理论及其实践袁荻涌鲁迅一生都非常重视把有益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只要有机会,他总是提醒人们注意翻译工作。1919年,他写信给《新潮》杂志的编者,说“翻译外国的诗歌也是一种要事,可惜这事很不容易。”①1933年,他在《关于翻译》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他最早从事文学活动,也同鲁迅一样,是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下这一对于中国新文学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认真总结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历史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他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学,也能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研究与介绍工作,贯穿了鲁迅一生文学活动的始终,是他的不朽的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青年时代起,便以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多方面阅读外国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评介。一九○二年他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时,便翻译出版了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一九三六年在他逝世前的几个月当中,在病体难支的情况下,仍继续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部),并为瞿秋白的译作《海上述林》的编辑出版而费尽心血。鲁迅一生所介绍的外国文学与艺术范围之广、门类之多,以及他为介绍外国文学所进行的组织、出版和扶植后进的工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鲁迅所坚守的博弈收益决定了他的翻译思想,同时,其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抉择也皆以此为导向。鲁迅的翻译博弈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戈宝权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他对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以及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由于他勤奋好学,自学了英、法、日、世界语之外,又研习俄语及东欧、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字,为他从事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戈宝权先生早在三十年代起,便开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历经六十余年,共出版译著五十余部。他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有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戈宝权先生除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之外,还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他在1981年,先后出版《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阿Q正传〉…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①.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33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是同介绍外国文学分不开的。当时的倡导者和支持者,都把外国文学的译介同他们所倡导和支持的新文学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鲁迅先生就是他们之中最突出的一个。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开始他的文学生活的,而在他逝世前三天,即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六日,他还为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在逝世前一天,他又校阅了他未能完成的《死魂灵》第二部的译文。根据冯雪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形成的创作思维模式,对五十年代的战争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范式意义。革命英雄传奇模式在五十年代的小说书写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表明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了自身的种种缺失。  相似文献   

12.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蒋光慈的短篇小说《鸭绿江上》是一部"共同体叙事"作品,是早期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其对革命文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从异邦到"联盟"的产生为基础的想象的世界共同体;以从家乡流亡到异邦为语境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以从青梅竹马到生死两界为底色的想象的爱情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中期,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是鲁迅参与这一论争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关于文学反映生活、服务革命的普遍规律等的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十分关注教育事业,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孙中山以革命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演进,以革命手段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一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浓厚的革命文学情结,这种情结来自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的影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新文学的哺育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滋养。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语言世界,形成对社会的系统改造.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饱含革命意识形态内涵的新话语逐渐渗入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小说中人物的言说方式的变化,是革命和现代性话语对乡村话语体系和思维世界的一种征服,由此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现实注脚,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殖民.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中的话语殖民为分析工具,讨论这种文学现象的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太阳社在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1月至1930年5月,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和《拓荒者》这五个刊物。通过这些刊物,太阳社刊载了很多关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作品、译文和锋芒毕露的论争文字,初步展现了革命文艺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所取得的实绩。太阳社创办的刊物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艺界的文学活动乃至阶级斗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进而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观与中国革命发展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毛泽东文艺观形成的哲学基础,并着重阐述了它在不同时期的文学实践中所走过的历程,分析了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郭沫若担任中国外交界的高层官员,从事着繁重的外交事务并在众多外交活动中成为名扬全球的外交界"公共人物"。作为一名公共人物,郭沫若有着超凡的外交手腕,而这些往往被纳入到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视野。从文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其"十七年"外交史文的创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同时更为世人认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郭沫若提供平台,尤其是郭沫若所具有的"球型天才"特质,更是对当下人才的成长具有社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