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历史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通过探索其内涵,把握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
广东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研究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优势,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劣势、开发中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机遇与前景,从而为制定实现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发展对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历史考察法、献资料法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通过探索其内涵把握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系统探讨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开发模式构建的依据及其开发的理论支持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多类、多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认为产业类开发模式分为"旅游 体育"和"体育 旅游"2种模式,资源类开发模式分为专项型、组合型、和附带型3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育旅游中高风险项目的界定及其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体育旅游安全相关理论为基本理论支撑,结合体育旅游的风险现实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了解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回顾体育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对体育旅游各个类型及其所属项目进行研究,界定出体育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定义和主要项目,并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组织机构这三个层面来归纳高风险项目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假期体育旅游市场调研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当前中学生假期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中学生假期体育旅游的需求情况,结合中学生特殊体育旅游群体的身心特点,进而提出开发中学生体育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为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体育旅游安全相关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架构,结合目前体育旅游的风险现实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从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体育旅游的定义,回顾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对体育旅游各个类型及其所属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出体育旅游高风险项目的定义和所属主要项目,并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组织机构这三个层面来归纳出高风险项目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旅游是近些年兴起的现代旅游方式,通过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体育旅游开发对社会、经济、环境促进作用的分析,提出体育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体育文化旅游主要集中于武术文化项目、民间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和古代体育文化项目的挖掘开发,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品牌产权保护不力、产业开发思路不清和产业联动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体育旅游中高风险项目的风险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体育旅游基础理论和体育旅游安全相关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支撑,结合体育旅游的风险现实案例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体育旅游中三种风险的易发场合,基础条件、发生机制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等其它诱因,归纳出体育旅游中高风险项目的风险成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经济、政策环境、游客身心健康需求市场前景和亚运场馆旅游资源开发、游客客源市场开发及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条件与趋势,并针对性提出广州应抓住后亚运时期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经济、政策环境和游客身心健康需求市场前景优势条件,以及亚运场馆旅游资源、游客客源市场和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趋势,通过实施建设广州现代体育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亚运城市体育旅游公共游憩空间系统和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等开发策略的落实,实现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世界遗产地为例,对“生态文明”战略机遇期我国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世界遗产地具有丰富的体育健身旅游资源,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为发展体育健身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但在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科学研究;制衡机制失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此,课题组从实现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研究视角出发,提出实现“生态文明”战略机遇期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的发展策略,即:构建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制、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行政依法治理保障体系、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和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世界遗产地体育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创新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六盘水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地区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民族特色,有着较强的市场潜力。但是该地的体育旅游还处于萌芽前期,没有很好的挖掘,远景目标没有形成。因此开发六盘水体育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来自新疆南、北、东、西疆的国内不同区域的游客共计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930份,了解到游客最感兴趣的新疆7个主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研究发现新疆需要重点开发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及项目,认为维吾尔族应重点开展达瓦孜、叼羊、且里西、麦西来普体育旅游项目;哈萨克族应重点开发姑娘追、叼羊、摔跤、哈萨克族舞蹈体育旅游项目;蒙古族应重点开发摔跤、射箭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柯尔克孜族重点开发姑娘追、马术、马上杂技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塔吉克族应重点开发鹰舞特色的旅游项目;锡伯族重点开发射箭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回族应重点开发绊跤、方棋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在开发和利用长白山体育旅游资源中应充分考虑开发四季可行的多种内容的体育旅游资源,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视角对淮海经济区体育旅游的开发进行全面剖析,其优势体现在地理区位及立体交通网络、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充足的客源市场;劣势集中在"边际效应"的条块分割、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及宣传力度欠缺、专业人才的匮乏;发展机遇体现在新休假制度的影响、淮海经济区大型赛事承办的增加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同时也面临着国内体育旅游区域竞争和国外先进体育旅游行业的冲击等方面的威胁.在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战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淮海经济区体育旅游的开发及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环京津都市圈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环京津都市圈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奥运效应的辐射和环京津地域优势的特点,提出开发环京津都市圈的生态型体育旅游资源、教育型体育旅游资源、探险型体育旅游资源、民族传统型体育旅游资源、保健型体育旅游资源和休闲型体育旅游资源,以便为环京津都市圈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概述,研究了红水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主体及内容,并提出基于民族特色开发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创新生态体育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宣传媒介推广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来强化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旨在弘扬广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旅游更成为重点开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丰富的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本文旨在探索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阐述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着重分析了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背景环境,提出了体育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已出现的和潜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