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高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自己曾经做过的危险事,比如过去是否吸烟、喝酒、吸毒、打架、偷盗等。这份调查问卷一发到学生手中,约翰就觉得不对劲,他是这所学校社会学研究的老师。他觉得这份问卷实际上是在暗示那些犯过错的学生,他们是坏孩子,他们犯过的错将永远被铭记。如此一来那些犯过错的学生必定产生自卑心理,并有可能自暴自弃,将来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许多家庭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错,多数采取了容忍、包庇的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教育"惩罚"的手段,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班主任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呢?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一、激励中的教育惩罚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懵懂的他们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错事、说错话都是难免的。如果学生犯了  相似文献   

3.
吴群星 《教书育人》2001,(24):44-45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学生有了过错,教师理应批评,但批评时千万不能一股脑儿地数落他们,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涵蓄地批评教育。其方法和策略有如下几种可借鉴:一、“奖励”中批评。古人说:教子十过,不如一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习惯于奖那些学习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少考虑到运用奖励这一手段对有过错学生的批评教育。《小说界》曾刊登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学校附近买了一栋简…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只有干他喜欢的事儿,他才会带着喜悦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不遗余力地干好这份工作。在课堂上,教师有这么一份阳光心态,就会很有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每一个问题,会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会很自然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切棘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教学陷入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教师拼命讲、学生依旧犯老错误,教与学在一个非常繁重的环节里艰难前行.关键是教师没能找到学生解题为什么总是犯那些犯过错误的原因,这也是教师教学需要反省之处.  相似文献   

6.
《海外英语》2014,(1):9-9,63,I0001
目标: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想一想:你最近犯过什么错吗,是什么?你犯过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你被别人的过错殃及过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我校招收的学生来自各个村庄。来自中心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来自村庄的学过一点英语,所谓的学过一点,也就是上英语课的时候听听歌曲,或听听磁带,因为那根本没有英语老师,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让那些没学过英语的学生赶上来,而又不至于使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无聊。一、树立后进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要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首先得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学生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犯了或偷窃、或敲诈、或打架、或恋爱等错误,就把他清除出校,以除后患。这是并不妥当的。我们认为,除犯有触及刑法的错误,除非是屡教不改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不宜“一棍子打死”的。因为学生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教育心理学》中说得好:“具有不良品德倾向的学生不是生性恶劣不可救药的分子,也不一定就是什么罪犯,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毒害的年轻人,所以应该满腔热情关怀他们,挽救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受到内伤,就会有说不出的痛苦,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同学,无脸见人,恨不得一下钻进黑地洞,与他人隔绝。当教师主动并热情地亲近他、关心他、仍然相信他时,也就成了他  相似文献   

9.
“换位思考”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融洽人际关系。老师面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注意“换位思考”。每每当学生犯了错误,急得老师心烦意乱、火烧眉毛时,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是也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换位思考,学生毕竟是个孩子,你就会静下心来,控制住自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10.
先模仿     
徐一龙 《大学生》2014,(19):76-76
正职业生涯中,我唯一一次和新同事发生抵牾,是因为他装,还要人人都看到。其实,这几乎是我仅此一次,对"装X犯"不能容忍。一般而言,那些嘲讽"装"的人,反而让我觉得不那么厚道,甚至愚蠢。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或许知道,一个离开农村的人,重回农村,如果你戴着眼镜,如果你说普通话,反而会让部分乡亲看不惯,甚至引来取笑。他们会觉得你装,殊不知,这不过是一个人在另一种生活环境时间长了的潜移默化。某种文明不理解另一种文明,认为后者是装模作样,是常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俞美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4):116+125-116,125
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到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他们以后不要再犯。"对一个人来讲,最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而最适合的东西往往又不是最好的。对我们教育而言,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最能够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惩罚的心理学分析惩罚,意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给予一种处罚。一般说来,惩罚是针对有意犯过的人的,就是他明知这种行动是错的,伹仍故意去做。对年幼儿童来说,除非确实知道他们已经懂得和学会了家长或教师教给他们的有关这方面的行为准则,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断言,他们是故意去做这一越轨行为的。当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肯定他们已经懂得是非好坏,因此可以认为,他们做的任何一个不正当举动都是有意的。这些说法并不总是正确的。儿童即使知道了一种规则,他们并不理解规则的全部意义,这是尽人皆知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候,“80后”作家张悦然面向同辈写手策划了一次问卷调查,让他们谈谈对前辈作家的看法。尽管我们还无缘看到这份问卷的详细答案,但已有部分反馈信息流布于报端:“那些曾经作为我们少年偶像存在的作家,如今已经淡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视线,我们其实都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这一批作家。”  相似文献   

14.
万子川 《红领巾》2014,(7):46-47
我的爷爷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他喜欢看书、写文章,过得非常健康、快乐。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直到现在,每年还有很多他教过的学生到家里来看望他。他们中有科学家、医生、作家、企业家……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爷爷的学生。他们对爷爷都非常尊敬,总是谈起以前爷爷教他们时的那些美好日子。爷爷告诉我,他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当最出色的语文老师,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生命的主宰! 我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具有以下性格品质或特点: 敢于承担全部的责任 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心甘情愿地去承担他的下属的过错与缺点.当他的部下犯了过错以后,他显出无能为力,他就应当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领导者,而他是个推卸责任的领导人,他就不能当一个领导,因为他不具备一个领导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或是最基本的做人道德.  相似文献   

16.
和很多从乡村来的艺人一样,沃尔夫冈·阿玛德斯·莫扎特急不可耐地逃离家乡,来到五光十色的大城市。他在幼年时曾周游欧洲各国,虽然旅途非常精彩,也被人们称为神童,可他仍然觉得在萨尔斯堡作红衣主教的大提琴师和交响乐指挥悒悒寡欢。他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份宫廷工作,飞到维也纳直到35岁时穷困潦倒而亡。莫扎特在世时,奥地利人,尤其是萨尔斯堡人对他并不怎么赏识。不过,今天的萨尔斯堡人,至少是那些旅游业界的人已经为他们的前人弥补了一些罪过。他们建立了音乐基金会、博物馆,甚至弄了一种以莫扎特命名的巧克力糖浆,以表示对他们最著名的同乡…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通常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教师是学校惩罚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  相似文献   

19.
刘波所在的是事业单位,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他就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在称谓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为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出错。一个星期以后,刘波掌握了他们单位的称呼宝典:自己是新人,因此见任何人都称领导。这招一出,刘波果然在称谓问题上就没出过错。“在我们单位,没有人不愿意被称为领导的,而且一视同仁都叫领导,人家也不会觉得我虚伪了。”  相似文献   

20.
不做逃兵     
张依雯 《当代学生》2013,(Z1):80-83
在《迟到的向日葵》中,丈太郎失业了,女友和家人都不接纳他的生活状态。他为了生存到边远山区去工作,具体的职务是照顾那些碎碎叨叨、吩咐他做这做那的老人。丈太郎觉得这份工作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些消极怠工。也就因为他这样的态度,一个老人间接因为他的失职而离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