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为读者进行再创造留下的空间。解读文学作品,要善于选取文本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补白要选择合适的"空白"点,可以选择写景空灵而又满含作者情思的画面,可以选择情节空白处,还可以选择作者表达情感含蓄、欲言又止而没有言明之处。补白,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正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使用文本细读法阅读文本,必然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从掌握文本之"形"做起,把握文本的"内神",找好切入点,由"隐"而"现"地阅读文本。一、抓"空白点",放飞想象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必然会留下一些"空白点",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地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联想,让他们体会到作者没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从而更好地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3.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 "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 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留有"意义空白", 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构建想像空间,启迪学生想像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可围绕"读出两个共识、思考一个争议、留下一些空白"展开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出共识,即文本的确定性内容;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文本的争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的深处;最后设计课堂"留白",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相似文献   

5.
一.补充言语空白,感受未全之意汉语注重感悟,长于非逻辑的心灵观照,教材当中的作品往往是文质兼美的,同时留下许多空白之处。因此,对作品语言的揣摩,挖掘语言的空白,往往能够了解文本内涵,为文本细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文中常常留有艺术空白,这便是作者藏在文章中的"韵外深意",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着一字而身形具备"的留白挖掘,不仅使学生能深入文本内涵,还得以对文本延伸、创造,达到更深层次的积累、感悟和语言运用。从而,达到读、说、写目标,切实提升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补白,将使语文课洋溢浓浓的芬芳!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本中的"空白"是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叙述简略,没有花太多的笔墨着重渲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若能适时发现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空白",就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的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意境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一、立足文本,探求“创意”“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  相似文献   

9.
<正>"文本空白"指的是作品所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读者可透过感觉到的内容结合文字去思考去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利用标点,进行补想标点符号是课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老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文论家罗兰·巴尔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便死了。他要强调的是读者解构文本时的主体地位,强调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地""可写性阅读"。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构又何尝不是如此重要呢?教学界将一篇课文称作"文本",绝不仅仅是名称概念的变化,更含有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意义的变化与革新。而要实现这一变化,完成这一革新,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如何深度剖析文本,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悟,如何让学生立足于有限的文本,从而走向广阔辽远的生活大舞台,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中懂的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的历史重任。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呢?一、从标题中渗透德育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  相似文献   

12.
"空白"即布白,是一种艺术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素质,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文学形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在教学中,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适当留下不完全或  相似文献   

13.
吕可 《成才之路》2013,(2):21-21
阅读理解一般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阅读大多属于情感类文章,学生容易与文本形成对话。学生有话可说,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4.
所谓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堂中,充分开发空白处这块"黄金地段",有意识地在教材空白处设立"对话场",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道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析,对文本的情境进行适当的表演,乃是放飞学生想象,开启学生思维的良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文本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存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正>艺术家创作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留下一些空白让欣赏者用各自独特的想象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作者也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留下一些空白获取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留下的艺术空白,找准教材中最能促发思维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让学生驰骋想象、纵横思维,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表  相似文献   

17.
张安舒 《考试周刊》2013,(38):30-31
<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思想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展现文章的"心灵之窗"。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常用精辟的语句,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犹如网之纲,刀之刃,能够提挈全文,凝聚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读文题的教学环节,探索解题的科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补白",即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生发和空白之处展开恰当的想象,合理地补充空白的内容、空白的意境和空白的言语。填补空白,既是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路径。其实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留有"余地"的,如果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补白,那必将把教学推向深度或广度的发展。结合课文之内容和生活之体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羽翼,去延伸、去拓展、去生发……以促进  相似文献   

19.
阅读审美学认为:文本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其意义的生成与开发,有待文本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因而优秀作品是不会把话说尽,往往要留下“空白”,召唤人们参与其中去“填补”。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再创造”,这样很自然地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也应同此理,其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既如阅读审美过程中的作者-文本-读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吕可 《成才之路》2013,(14):54-54
阅读理解一般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阅读大多属于情感类文章,学生容易与文本形成对话。学生有话可说,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