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一个记忆逐渐失却的时代,如何记住大学,使其成为我之生命、生活的元素,参与我之幸福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学是"我"的大学,为"我"的,而非同质化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样本;在于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中寻求精神的完善和提升;在于把大学作为一种饱含有重负的权利,而非作为一种拔根式教育的权利标榜;在于大学是一生的优雅秀逸的实践,而非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或一页页存在档案室的记录表。这是大学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大学创业教育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大学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大学创业教育在目前只能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而非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大学只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主体而非惟一的责任主体。大学只有着力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创业教育思想贯穿其中,借助政府不断优化的创业制度环境,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才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德育本是大学精神所应含之意,然而作为对西方列强挑战在文化上的反应,道德教育近代以来在大学教育中严重失位。“五四”以来中国科学主义话语的盛行,使科学具有无需审视的固有权威,另一方面,也使科学丧失了自身反思的特征。于是,大学陷入了对科学的片面追求,德性教育逐渐削弱,中国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德育逐渐趋于分野。二大学的使命和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师生必须尽可能地享有追求真理、激发思想的自由权利,大学这一功…  相似文献   

4.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在200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指出,高校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工作岗位上一呆就是18年。上大学时,我上德育课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以后,是将思想品德课当知识来操作,受着一种“知识逻辑”的宰制。知识是统治者,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我的任务是把知识作为其工作对象,意欲穷尽己之所知而予学生。古人云,“君子不器”。学生本就不是物,而是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作为人、要“成人”的学生呢?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学生呢?人化、化人教育是使学生成人的,而不是成物,即“育人”而非“育物”,“人化”而非“物化”,“人育”而非“物育”。应是一种“人育德——育人…  相似文献   

6.
试谈大学英语写作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大学英语写作创新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模式。它涉及到一个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这种写作创新模式建立在“词块教学法”理论基础上,强调的是“词块”而非词汇,语感而非语法。实践证明,大学英语写作创新模式不失为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种很好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边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问题,“边界”之于大学既是一种崭新的理论视角,亦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机构活动的层面上,大学边界可以确保人类高深知识与文化传播链条的连续性;在组织制度的层面上,大学边界的功能则在于维护大学在诸多社会组织中的独特性。在今天,对于边界的界定与坚守关乎大学存在的种种合法性;与此同时,超越边界则往往意味着大学失去稳定性,面临重新合法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非国有化到非营利化:推进大学管理制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弊端未除、而“企业化”苗头初现,及至国有企业本身的“非国有化”日益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本文愿郑重提出这样一个新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到“大学治理”,核心在于从“非国有化”到“非营利化”,实现大学理念的创新与回归,推进大学管理制度的转型。一、大学理念的创新与回归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首先,大学自主办学权利的扩大,是大学管理创新的前提。大学的历史实践本身浓缩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在西方,大学的治理首先是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在我国大学治理…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必然延伸和发展。所谓“创新型大学”,是一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新的大学组织形式。“创新型大学”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最大区别在于: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创新型大学把“创新”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  相似文献   

10.
德育之为德育--大学德育研究的前瞻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大学德育研究中日益显现出人文缺失的弊端,其根源在于交往的缺失和目的理性的盛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交往理性出发,确立“交往德育”理念。交往德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存在生存,其真谛是通过师生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式,它本身便是一种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是在电大的基础上转型,打造开放教育的升级版;还是与电大作历史切割,重起炉灶建新型高等学校?史实告诉我们,电大原本就是开放大学,所产生的问题不在于名号,要害是误读了邓小平对“开放教育”的中国特色的诠释———“多快好省的教育”。但我们在“好”字上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而开放大学,便正是“3G电大”,我们必须遵循开放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尽可能快地让业内人士与业外大众看清楚“办好开放大学”的走向、途径和目标。打造开放教育升级版应注重优化而非割裂,既要正视电大的缺点、缺陷而进行改正、弥补和改造;又要针对电大的特点、优点而加以传承、发展,决不能轻率地毁弃、切割。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喻也存在于大学之中。比如,对“象牙塔”、“动力站”和“有机体”这三个经典的大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本质地把握大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们曲折地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三种哲学思想以及大学理念的不断演化和人们对大学认识的深化。作为人类对大学的一种认知,隐喻有其合规律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怀旧、愉悦和忧郁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三种隐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吴汉召 《广东教育》2011,(10):54-55,51
本文所设想的自主教育模式,是指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下,由教育实施者以及受教育者自主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均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它不同于通常所讲的自主教育,首先在于这种模式是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而非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其次在于受教育者的自主权利更加广泛,特别是可以对课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铸造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5.
写给大学校长的书——《大学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从一篇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短文中得知金耀基先生的大名的 ,只知道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由于认同他的思想 ,就将我出版的《李泽厚学术论著提要》一书寄上。没想到他将 2 0 0 1年新版的《大学之理念》回赠给我 ,拜读之下 ,获益匪浅。他认为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型大学之开端 ,而北京大学之制度与精神 ,实是借镜西方大学的 ,所以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牛津版序》)。西方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 ,大学是中古给后世最可称美的文化遗产。中古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勃隆那…  相似文献   

16.
略论计划体制下大学制度的"保护-束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计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制度实施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意外后果”,是大学与其教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一束缚”机制。大学制度既给教职员工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物质性与社会性资源,同时又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与机会,由此形成了一种封闭、狭隘的社会生活场所和大学教职员工程式化、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及依附性人格,最终导致高等教育创造性活力的日渐枯竭。今天,市场化进程以及与之伴生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更显出大学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证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在于生命教育的融入。检讨当前海峡两岸之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挑战,厘清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本质及其目的,论述大学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之方法在于教师自我之转化与教学方法之改变,重申教育是一种志业,大学教师应参与学生知识的成长与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信仰个人的价值至上,我信仰个人对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权利的价值无与伦比。我相信每一种权利皆包含一种责任;每一个机会皆包含一个义务;每一次拥有皆包含一份职责。我相信法律是为人所制定,而非人为法律所创造;我相信政府是人民的仆人,而非人民的主人。我信仰人因工作而高贵,而不管是用脑力和体力;我相信世界对人类之生存并不负有义务,它却给予人人谋生的机会。我相信节俭是理性生活之不可或缺,我相信无论是在政府内,还是在商务或个人事务中,节约在健全的财政构架中是最基本的需要。我相信真理与正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I BelieveJ…  相似文献   

20.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眼下的争议是,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