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能明理,读书能修身,读书能养德。为此,教师要读书,教师必须读书。教师只有把读书视为一种习惯时,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才能用现在的知识,培养好未来的人。优秀的教师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扪心自问:教书,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因而,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社会,以升官、仕途为唯一读书目的的读书人,能告诫人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在难能可贵。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大力提倡的,是广大读书人应该效仿的。当然这里的读“圣贤书”泛指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这种态度、境界和追求是超越名利的,是不图回报的,也正是现在读书人少有的。  相似文献   

3.
常言道:"读书可以让人明智""书籍给人力量。"只有经常读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与意境,读书的过程不仅是与圣贤大师对话的过程,也是反思矫正自己行为的过程,还是灵感智慧生成创造的过程,更是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朱子读书心德是朱子对读书人提出的读书时所须涵养的心性道德。朱子认为读书须在心性上下功夫,涵养静心、宽心、虚心、耐心、专心、细心、疑心、存心等读书心德。朱子读书心德对于当今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书海心语     
《今日教育》2013,(1):42-42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不断生成新的信息,以适应课程改革;也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交给学生闭读方法,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巴福小拳校长曾云伟  相似文献   

6.
1.启发道德智慧。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这句话之所以成为古今良言,盖因揭示了一个道理:再小的范围内都有可学之人,也有值得借鉴的人,只有虚心好学才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不断增智明理,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精选、解言、知意、明理。这是一种有选择、有步骤、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精选”就是读书要有选择,要选些有价值的书读。读前要把书分类:即精读的书、泛读的书、翻阅的书。读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系统地阅读,把有效的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解言”就是读书要弄懂文字、扫清文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书的内容。“知意”就是读书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还要看到字底的意思,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明理”就是读书时仅仅弄通…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学习     
黄影 《中学教学参考》2012,(18):104-10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国古代圣贤的生命体悟。教师是文化人,是读书人,是教书人。不读书,无法教书。只有读书,才有熊熊燃烧的思想之火。事实也正是这样,我国千百万教师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始终把终身学习当作充实生命的习惯。学习是一个话题,与"四学"有关。正如《教育——财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11.
读书慢生活     
<正>难道读书不是一种"慢"吗?制造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排版,选纸,印刷,一本一本装订成册,若干天乃至若干年后,书到了读书人的手里,阅读的愉悦也是在缓慢中接近心灵,一行一行,一段一段,一页一页,像琴弦一般达到共鸣,享受美妙。读书讲究一个"慢"字,在慢中,你与生俱来的思想和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的衔接,读书完成的是一道精神程序,从认知到体验,再到思考、质疑,最后沉淀,只有慢,才能玩味、兼收并蓄,才能得到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说到底是一个师生交心换心的过程,是师者将存于寸心的觉悟智慧、君子道德传递给学生,使之生根生长层层相因代代延展的过程,是促进其不断自我增值成长成人成才的过程体系。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是促进其自我增值的有效方法。作文是一种释放。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生产与输出,要生产输出思想必须先获取原料,获取原料需要一个过程——读书明理。读过去,读生活,读世界,读山读水读人读事读方方面面气象万千的各类书。读书明理。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波浪线,我们也能读出“坎坷也美丽”的哲理来——波浪形的曲线真美,它是人生的脚印…  相似文献   

13.
<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全人类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为这个世界的飞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的成长是在书籍中度过的,从四五岁看的图画书,到六七岁看的故事书,再到现在我所看的历史小说、科普书籍,每一个阶段都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读书人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指知识分子;士人”,在我看采,凡终身喜欢读书,并能从中受益的人,就可以叫读书人。也就是说,哪一天,你能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快乐,成为了一种生命的需要,那你就已真正地登入了读书人的股堂。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夏日读书滋味长.夏天炎炎,酷暑难耐.可因为读书,夏天也有了诗情画意.用书香消夏,能让人回到自然,能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夏天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夏天万物繁盛,而阅读的灵感,也像夏天的雨一样说来就来.在树下,在时时飘来的风中,一卷在手,与古今的智者对话,读到精彩处是“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舒适.读圣贤之书,能涵养身心体会大道;读君子之书,能知察天地通晓人情.  相似文献   

16.
明代学者李贽在《诗书乐》中,以自己有读书人的两大素质为最大乐趣:“有心眼”与“大胆”。有心眼,则读书能兼容、取舍、存疑;大胆,则读书能讲进去更能讲出来,不迷信一说、拘泥一端。李氏之说对我们理解“兼容”是大有启发的。语文教学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去感悟,才能真正体现感悟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只有让读书的感悟融入自己的血肉与精神,才能取其精华化作自己的智慧。朱熹主张读书要"切己体察",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这里的"体之于身"就是强调体验和感悟。所以我认为读书万卷,贵在感悟,在用心感悟中思考、体验和创造。在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多元阅读的引领应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心即理”为逻辑起点,以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批判地吸收了佛、老的思辨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以明理、求放心为教育宗旨,以培养圣贤为目标,在尊德性以御道问学及与此相关联的易简原则指导下,教育方法论有立志辨志、优游读书、师友相辅、剥落减担等。  相似文献   

19.
教师经常会被人称为"读书人",言下之意有二:一是教师是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相对较长的一批人,其次就是教师是在平时生活中读书较多的一群人。读书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宁静许多,也能让你面对一些教育现象理性思考;读书能使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你贫乏的头脑充实许多,也能让你面对动态的课堂自信许多。  相似文献   

20.
《弟子规》是古代的蒙学之一,是古代圣贤外修行为内修心性的典范作品。它从生活细节、衣食住行到儿童读书写字,从儿童外在行为养成到儿童内在品德修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儿童成为诚信爱人的君子。当代家庭教育,仍可以借鉴和运用《弟子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