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沈玉秋 《新闻世界》2013,(7):340-341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在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媒介批判中延伸。他们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异化问题已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异化,人们丝毫察觉不到自己被生产工具、技术机器所奴役,为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娱乐所消遣,实质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尴尬的泛异化时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早期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的对抗时,曾经用过“异化”这一概念。他在晚期有时仍用“异化劳动”等概念来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但对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对它的初期,都从来没有使用过“异化”概念。现在,有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异化”,在它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存在  相似文献   

4.
林雪琳 《大观周刊》2012,(43):61-61,113
“异化”一词出现在马克思用于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公认的劳动的付出与获得的不平等。这种异化状态在政治社会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人离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人还差很大的距离。我们考虑这种异化是由于经济上的差异产生的。推动经济上的发展,消除经济上的差异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人的异化问题,这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本文承袭马克思研究异化问题的思路,将异化问题从工人劳动转向大众传播领域,试图阐释大众传播与人的异化问题,并试图应用马克思异化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传播学理论对解决大众传播中人的异化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吕萍 《新闻世界》2010,(8):196-198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从"异化"与"技术理性"这对概念入手,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状况进行了抨击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雷跃捷 《现代传播》2002,1(6):111-113
马克思从 184 4年起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阅读了许多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著作 ,《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他批判地研究德国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用犀利的笔触 ,描绘了资产阶级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是如何通过压榨雇佣工人的劳动而获取财富的。他把德国哲学广为使用的“异化”概念用来分析社会关系 ,把它同私有制的统治和由私有制的统治所产生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由此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部显示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 ,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过巨…  相似文献   

8.
翻阅时下的一些报刊,"异化"一词的使用频率颇高.然而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却发现,作者们大都是望文生义,用错了"异化"的概念. "异化"(德文"die Entfremdung",英文"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控制)主体本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后来,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进一步揭示了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异化这个概念在我国有近百年正确使用的历史,主要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进行批判肇始于巴特在《神话学》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揭露,德波以列斐伏尔符号文化社会学为起点在《景观社会》中剖析了景观对人的深层异化与奴役,鲍德里亚则在《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借用符号学的成果揭开“超现实”的面具。微妙的是三位法国学者都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进行分析,对揭示资本团体通过符号奴役大众的意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符号拜物教     
朱奇浩 《大观周刊》2012,(11):59-5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抨击时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而鲍得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拜物教早已取代了商品拜物教。拜物教来源于宗教性的原始崇拜,这不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对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一直隐藏在物和符号之中。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所以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静 《当代传播》2007,(5):64-65
大众文化领域中的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视野中关于大众传媒所生产的"大众文化"对社会、对人所造成的负影响的一个概念.本文从异化这个批判的角度对新媒介发展(主要以新媒介的主体互联网为例)给人所带来的负影响做一番探讨,认为新媒介的发展对人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使人成为过度依赖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加速社会中的"单面人"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价值创新的。这种"创新"的根本点在于:它预示了由工业文明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将会存在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其根据既是"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切入点而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理论结晶,又是当代工业文明面临生态危机却难以自我克服,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解决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实现的现实使然。据此,"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生存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生产方式上,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摈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它强调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使劳动重新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并与闲暇一起变为同一过程的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生活基础。在文化价值观上,它强调只有根据生态文明的生态理性来约束工业文明的经济理性,并使后者从属于前者,人类才能在文化价值观上克服生存方式的"合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14.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20):15-15
马克思的一生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度过的。在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又是超越了批判的哲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精神动力,失去了批判精神,就等于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批判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再此种过程中理解其变革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最近,理论界一些同志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产生着异化.其中有的甚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从马克思使用过的概念来看,所谓异化,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首先是劳动者)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的本质相分离,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力量,并且反过来支配人,统治人.异化范畴是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具体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6.
岳峰 《大观周刊》2011,(48):22-23
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其核心是入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必要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可以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剥削和异化现象,同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坚定的信仰,正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王贤波 《东南传播》2011,(7):99-101
关于人的异化问题起于马克思却在西马学者那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他们结合资本主义制度、文化以及人性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异化现象.在20世纪,现代影像文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的新问题带有新时代的特征,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论战;特别在《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的开端,即时“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观点进行批判,为了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本文将对《哥达纲领批判》中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区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的讨论。如何理解异化?马克思曾以劳动为例来解释:工人通过劳动为自己获得报酬.以满足生存与生活的需要.但同时.劳动也为资本家提供了剥削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王丽敏 《大观周刊》2011,(50):226-22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剩余价值就是超过工人自身工资的那部分,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道德立场也是决定在个体单位中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道德立场影响下的劳力资料投入及工作时间也影响着剩余价值的多少。无产阶级是市民社会中感受异化最深的阶级,处于矛盾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