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写得古朴苍凉,素淡感伤,落寞凄凉,含蕴丰厚.本文主要讨论了此诗千百年来为人喜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君秀 《教学随笔》2014,(10):20206+206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写得古朴苍凉,素淡感伤,落寞凄凉,含蕴丰厚。本文主要讨论了此诗千百年来为人喜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看是写景,勾勒出一幅旅客日暮投宿、雪夜人归图,实则抒情言志。整首诗写得苍凉深沉,含蕴丰厚,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贵刊1995年第8期《“夜归人”究竟是谁》中,作者认为“夜归人”就是“借宿之人”即诗人。笔者认为“夜归人”指的是“主人自己”或主人家中之人,并非指诗人。其理由有三: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中,他是“客人”。所以此诗才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可推断“夜归人”中的“人”并非“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的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仅仅20字,却造就了解读,索解一类文字不下三两万言,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明这首诗之好之耐人读,而另一方面它也是读者见仁见智之所至.近又读到《名作欣赏》1998年第6期金志仁先生之《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索解》(下简称《索解》),竟也引发了笔者对这首诗解读的意趣,姑试为解读.  相似文献   

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唐诗颇有生活气息,作者刘长卿。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调,叙述了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遇,读来使人觉得生动真实。我对统编小学教材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中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有不同看法,冒昧执笔,请同志们指正。参考中首先肯定了这首诗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意思:“旅途中下起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的主人家里。”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两句诗的解释是:“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远处的山黑魆魆的,山路还很长,天气又特别寒冷,想找个地方投宿,好容易才看见前面有一座茅草屋。”照此解释,岂不是“日暮去投宿”,那有逢雪夜投宿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9.
小学五年制第七册(六年制第九册)语文课本(?)有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10.
宛磊 《教学随笔》2013,(20):117-118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孟浩然的《春晓》,有几个译文,因汉语对主语的省略引起的英译本歧义。由此得知,汉语无主句,英文实难传达,但比较而言,回避主语的问题,向汉语的原初表达形式靠近,又能传达汉语原诗的效果,应该是较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编入唐代刘长卿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夜归人”注为:“指主人夜间归来。”而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却释为诗人自己,“迎接他的是狗叫,茅屋的主人知道有外人来投宿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2.
为诗添画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绚丽夺目。它往往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绘优美的图景,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古诗更是如此。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们读后,触字生意,头脑中就浮现出诗人创造的高超悠远的意  相似文献   

1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盛唐刘长卿的一首著名五绝。对这首诗的释义和理解,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争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在诗文的释义上: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对于“白屋”一词,有人解释为“白屋是因屋上积雪呈白色而称”,此种解释纯属望文生义牵强符合。其实,“白屋”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它用法虽然不是那么复杂,但义项较多,稍不留意就会造成误解或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5.
【原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赏析】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写作五言诗,本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本诗的艺术魅力,不但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在于诗人善于营造出一种绝妙的朦胧的意境。首句写景。暮色降临,苍山遥远,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淡远的朦胧境界。虽已日暮,但苍翠的芙蓉山隐约在目,显得诗中有画。次句继续写景,流露出诗人更多的主  相似文献   

16.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人们对“风雪夜归人”的“夜归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作者,有的认为是主人,有的认为是主人家的出门人,究竟应怎样理解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人刘长卿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抒写了旅途劳顿中的欣慰之情,清妙自然,神韵悠远,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寒山风雪夜宿图。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起了无数旅途漂泊中的迁客骚人的强烈共鸣。但芙蓉山到底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好多注家注释此诗时均说:“芙蓉山,不详”,为理解此诗和认识刘长卿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六年制语文第九册23课)“天寒白屋贫”句,学术界多将其中“贫”字翻译为“贫穷”。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道:“‘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简陋的茅房,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也持类似观点。虽说“诗无达诂一,但艺术鉴赏必须尽可能地吻合作品原意。在这里,我认为“天寒白屋贫”的“贫”字,如释为“稀少”,则更有助于领悟该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巧填动物名     
1.柴门闻_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草枯_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3.西陆_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4.阳月南飞_,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5.吴_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护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