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媒体中的议程设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飞速流传,并且容量大,信息丰富多彩。时效性和海量性成为网络传播的两大独特优势。此外,网络新闻还通过重复、主题链接和超文本阅读等方式满足受众的需求。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使得它们很难掌握公众的注意中心,让公众的注意力转向特定议题的能力也逐渐减弱。因此有不少人认为,  相似文献   

2.
王静 《青年记者》2007,(6):75-76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能力和条件的受众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性”,使事件逐步显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将事件演变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谢炀  侯丽萍 《传媒》2021,(7):95-96
智媒时代,随着互联网对公众生活的全面渗透,在线化、云端化、海量化信息集成的互联网渠道成为公共政策传播的主要端口,并形成了公共政策网络传播的新特性.互联网传播的多元性、双向性、高交叉性等特点,一方面,带动多圈层发声、私域空间高频互动、虚拟空间意见领袖平民化,从而深刻影响了公众政策议题设置和公众舆情走向;另一方面,公众政策传播与大众接收存在错位,公众舆论对政策传播本意的偏差误解,这种集体选择也为监管带来隐忧.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公共政策传播的特征,试图为网络公共政策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试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保护的方式就是赋予著作权人控制其作品传播的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输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复制和广播、电视等,公众只是被动接受、单向传播的方式,而是双方互动的,公众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由此便引出了如何让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有效地覆盖在网络传播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斌 《新闻窗》2006,(2):63-64
网络新闻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决定了它相对的自由特性。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是它的显著特征之一。BBS、博客的普及更是让普通人也能发布和转载新闻,网络传播已呈现分众传播的态势,当今世界是一个在传播中发展,在传播中改变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新的传播方式,这些新传播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为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和参与营造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我们的传播管理与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目前人们对此的关注点还集中在以BBS为代表的电子论坛上,对网络传播中其他的传播形式和手段缺乏相应关注,比如有着广泛参与度的留言板。  相似文献   

9.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意指“用户内容生产”)时代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让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信息把关缺位滋生不少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主体去中心化、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裂变式与危害广泛性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的复杂动机、涉性与猎奇的敏感话题、受众偏爱的视频表达方式和部分非理性公众是导致网络谣言在信息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网络谣言乱象,多方主体应协力共治,让网络谣言无处遁逃,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诞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次伟大变革,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这一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或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个人时尚微信公众号"石榴婆报告"为案例,分析时尚传播新模式的建构过程。笔者认为,个人时尚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的形式,建构起新的社会群体,让时尚传播更加便捷、广泛、互动、平等和平民化,突破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界限,同时张扬了女性话语权,是新媒体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康菊霜 《青年记者》2012,(12):86-87
微博在信息传播海量、迅速的现代网络传播大环境下,其公共性很多时候被娱乐化所遮蔽和覆盖.与此同时,微博传播中所凸显出来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微博娱乐化传播现状 微博在信息传播迅速、海量的现代网络传播大环境下,具有表达碎片化、开放化、实时性、跟随性等鲜明特点,但整体上具有娱乐化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道德是网络编辑从事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则、理想的方式。道德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为维护公众利益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即“善”;另一个方面是为维护个人利益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并用这些行为准则来压抑和约束人们追求快乐和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强大到足以突破这些行为准则,人的行为就构成“恶”。前者是“超我”的要求,后者是“本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倪娜 《新闻前哨》2012,(12):51-53
互联网的兴起,让世界变得很小、也很精彩。面对网络,我们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网络摧生视觉文化的大繁荣、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大多借助于可视的形象语言。  相似文献   

17.
舆论就是公众意见,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和传播的公众意见。网络舆论传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明安香 《新闻界》2004,(2):13-16,12
2003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传播年”:在这一年,网络用户的总体规模、网络宽带、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网络传播的表现让世人刮目相看,在美伊战争中,网络新闻在报道速度上的争先恐后、报道内容的全面详实等方面,大有超越电视媒体之势;在“非典”时期.网络传播凸显出来的视频交流、手机短信、网上教学、网上购物等优势,让人们在特殊时期既能满足防感染、防病毒的防疫要求,又能实现人际间、亲人间在特殊时期进行直接交流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信息的衍生品,也在传播中深受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是公众对于文化因素的一种迫切需求,又是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馈。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够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每当发生新的技术革命,往往意味着该时代的人心理失衡现象的出现.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得以前在传统传播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似乎进入了言论的“自由市场”一般,但应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网络让人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科技体验,但同时也须经受它所带来的心理隐忧,网络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必须进行良好的心理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