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2.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一首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这首诗因其过于“朦胧”而造成了师生在理解上的障碍。学生总是追问 :“为什么将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第二节中的六个‘我’分别指什么 ?‘辉煌的屋顶’‘优美的思想’又可能指什么 ?为什么说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这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此 ,笔者以为 ,尽管这首诗比较“朦胧” ,但一些基本意思还是可以讲出来的 ,也是应该讲出来的。一、把“秋天”比作“河流”意在说明秋天如同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深沉”原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5.
案例描述: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预设的方案进行调整“: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师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报出自己在家里找到的香皂品牌以及测得的香皂盒长、宽、高。我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把相关内容写在黑板上。“吕圣兰同学,请你告诉大家你找的是什么牌香皂?香皂盒的长、宽、高是多少?”吕圣兰站起来开始如实汇报。突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原来,我在黑板上把香皂的牌子错写成了“吕圣兰”!成了“‘吕圣兰’香皂”!同学们都望着吕圣兰,笑着想看她的笑话。这时吕圣兰也愣住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让我始料不及,但我很快镇定下来,并没有把“吕圣兰”牌擦去重写,而是话锋一转,对吕圣兰…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8.
与花儿攀谈     
我站在一株花面前,这花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这花园坐落在沙漠中的一个庭院中。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她。我以为她一定渴望有一个绿色的伙伴来陪伴她。我对她说:“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她说:“‘最美丽’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她太谦虚了,谦虚到这种程度—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我又问道:“你在黑暗而沉重的泥土中开辟道路时,想到什么?你感到很痛苦吗?”花儿说:“什么叫‘痛苦’?”我明白了,痛苦只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我又问道:“你现在想些什么?”她说:“我在想给空气送去芬芳的时刻。”我问道:“你为何…  相似文献   

9.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天堂的位置     
一位老师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一场演讲。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信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的黑板中间画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狱”。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在‘天堂’和‘地狱’里各写一些东西。”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  相似文献   

11.
开心笑吧     
《现代语文》2005,(9):40-40
舅妈“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对,她嫌我穷。”“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吗?”“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从反面理解有个失恋的人愁眉苦脸地告诉朋友:“我所爱的人拒绝了我的求婚。”“这有什么呢,”朋友说,“我告诉你,女人的话,有时得从反面理解。她说‘不’,就意味着‘是’。”“可是她没说‘不’。”“她说什么?”“她只说了‘呸’。”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漫画     
造句老师叫学生用“绠短汲深”造句。一个学生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就写道:“我的一位朋友能用‘绠短汲深’造句。”过了几天,学生取回作业本,只见老师在后面批道:“那么,请问你自己呢?”调虎离山老师:“什么叫‘调虎离山’?”学生:“譬如考试的时候,校长忽然把老师从教室叫了出去,这就叫做‘调虎离山’。”先睹为快老师:“什么叫做‘先睹为快’?”学生:“就是……就是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习题就比较快。”说明什么老师:“如果你的裤子的一个口袋里有二十马克,而另一个口袋里有五十马克,这说明什么?”学生:“这说明我穿的不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与花儿攀比     
我站在一株花面前,这花孤零零地生长在一座被遗弃的花园里。这花园坐落在沙漠中的一个庭院里。花儿感到孤寂,或者我是这样想象的。在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她。我以为她一定渴望着一个绿色的伙伴,来慰藉她那无边空旷中的孤独。我对她说:“早上好!你是此处最美丽的花朵!”她说:“‘最美丽’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她太谦虚了,谦虚到这种程度——不知道自己是美丽的。造物主的法则——花儿们都顺从这法则——使我感到惊奇。我又问她:“你在泥土的黑暗和沉重中开辟道路时,想着什么?你感到很痛苦吗?”花儿说:“什么叫‘痛苦’?”我明白…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5.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6.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7.
正曾听过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一课教学,课堂上,处处体现着语文与生活的融通——孙老师用生活化"色彩"扮靓了语文课堂。【片段1】谈话导入环节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板书:孙)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与大家交流?师你叫什么?生我叫安诗乐。(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师什么意思?生"诗",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因为我爸爸也很喜欢  相似文献   

18.
表妹是个电视迷。她问我:“哪个台正在演《天龙八部》?”我说:“不知道。”她不高兴地说:“那你知道什么呀?”我说“:咱们来个歇后语大比拼吧!”“比就比,谁怕谁呀!”我说:“我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表妹说“:你别在那里‘飞机上写文章——空话连篇’了。我们来比下军棋吧!”我和表妹开始下棋。我故意乱下,把所有的棋都移到她阵前。她见我只有三个棋子在自己的阵地上了,便把自己司令放到我的阵地上来。我用地雷“炸”了她的司令,还笑着说:“真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啊!”她很不服气地说“:你别得意得太早了,我们是‘八仙…  相似文献   

19.
教学《望洞庭》一诗,我早早熟悉好教案,步入课堂上课。课至高潮时,突然出现了一段特殊的插曲——诗意理解完了,我问:"你们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一名学生举手说:"我最欣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为什么最欣赏这一句?"我追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诗人用了比喻的方法,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了青螺。""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妙处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精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要去实习了,我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和大家谈谈教师必须具有应变能力这个话题。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意外的、变化的情况,能敏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能正确、机敏而妥善地处理,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能力。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一次,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有位学生迟到,忽然“砰”的一声,他推门而入,径直入座。于是教师随机应变,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们议论了一番,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的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