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依宝 《湖南教育》2000,(15):50-51
众所周知 ,郑板桥画竹经历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对创作对象的意象积累 ;“胸中之竹”是将积累的意象重新组合、内化于心 ,做到胸有成竹 ;“手中之竹”是画家创造性思维的物化 ,注意形似 ,力求神似。这是画家成功的诀窍。笔者认为 ,小学生要学好几何初步知识 ,也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教师要从中设法引导 ,促成学生从“眼中之竹”过渡到“手中之竹”。一、帮助学生丰富“眼中之竹”学生的“眼中之竹”指的是空间观念 ,它是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及它们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  相似文献   

2.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在创作方法上,他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的创作观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事物所留下的印象,是素材积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属于艺术构思阶段。“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运用艺术技巧与艺术手法将“胸中之竹”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最终完成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孤清之竹     
孤竹,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孤生之竹,这种竹子极为难得,在上古时期人们将其制成“孤竹之管”,成为祭祀的重要乐器,也成为后人向往的能演奏出奇妙音乐的乐器。另一种意思是孤竹国,这是个北方边远的小国,但却出了两位极为有名、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伯夷和叔齐。而后代“孤竹”这个概念常是融合了孤生之竹与与孤竹二子两者的品质,并且士人在咏竹时常把一般的竹子当做孤竹来赞美。孤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质点。  相似文献   

5.
孤清之竹     
孤竹,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孤生之竹,这种竹子极为难得,在上古时期人们将其制成“孤竹之管”,成为祭祀的重要乐器,也成为后人向往的能演奏出奇妙音乐的乐器。另一种意思是孤竹国,这是个北方边远的小国,但却出了两位极为有名、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伯夷和叔齐。而后代“孤竹”这个概念常是融合了孤生之竹与与孤竹二子两者的品质,并且士人在咏竹时常把一般的竹子当做孤竹来赞美。孤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质点。  相似文献   

6.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我们知道,“木”是象形字,画一棵树——“?”(如果画两棵就成了“林”,意思就变了);“竹”也是象形字,但是却画了两根竹子——“(个?)”——来表示,这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画竹     
郑板桥题画竹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这是郑板桥总结的画竹经验。他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叙述了从观察生活、酝酿构思到艺术表现的完整创作过程,极有见地。画竹  相似文献   

10.
画家与画竹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及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1.
饱湿素妆,愤写俗世,是中国近代“海上画派”画家蒲华美学思想特征的艺术显现。蒲华以写竹闻名,其竹与他竹之不同,在于并非刻意临摹自然之逼真之竹,而是书法线条之竹与愤对俗世的情绪之竹,故有“蒲竹”之美誉。绘画与书法之时代精神,就在于继承中的创新,并将浓烈的个性精神融入创新之中,上升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蒲华的笔墨、艺术和人生,为此作了雄辩的印证。  相似文献   

12.
<正>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分也.——郑燮《题画竹》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题画竹》提出的“三竹”之说,很值得品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简明地概括了作画的过程.作画,无疑是艺术创作.“三竹”之说对文艺创作不无借鉴.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借助创作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要塑造艺术形象,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画竹,就得先认识竹子.“眼中之竹”不同于自然的竹子.自然的竹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眼中之竹”是通过视觉而感知的感性形象,即表象.表象贮存于创作主体的记忆里,成为记忆表象.例如,见过一次铁轨,脑海里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两条钢铁板.这就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的感知、积、存,就是创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这是创作的第一步,即“眼中之竹”阶段.艺术毕竟是艺术.它不能消极地模仿自然.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就要对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必然笼罩着创作者情感,充满着创作者的意识,这样便产生了意象.例如,创作者熟悉了铁轨的属性后,脑海可能产生这样的印象:两条长长的光滑的钢铁板铺在枕木上,向远方延伸.这就?  相似文献   

13.
魏宁 《四川教育》2020,(6):18-19
近年来,长宁县幼儿园充分发掘和利用竹资源,创造性地研发竹玩具,创设独具特色的竹环境,推广生活化、游戏化的“竹课程”,走出了一条竹乡特色的幼儿教育之路。一、“竹课程”的开发目标。幼儿园通过“竹课程”开发,培养幼儿对竹的兴趣,引导幼儿领悟竹文化内涵,培养幼儿“竹”的精神品格,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才子郑板桥,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郑板桥集》中有段画论,发人深省: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像,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日渐丰盈之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无论是自身内在精神的造诣,还是生活日用品之设计与包装,繁处可见中国竹文化传统精神之再现。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竹文化传统与民俗崇拜;竹文化传统之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竹文化传统与君子品格之形成。梳理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探讨其价值与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一、从画家与画匠谈起画家与画匠的区别是人所共知的。画匠所作的人物肖像,尽管酷肖所画之人,但是少了关键的一点,即人物之神气或灵气,因而形似神不似,画家所画的人物肖像则是形神兼备。画家之所以能捕捉人物的灵犀,盖在于画家的艺术才气,这是画匠所不具备的创造灵性。“木家”与木匠的区别亦然。木匠的祖师爷公输班与其弟子大不相同之处在  相似文献   

17.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由重“神”到尚“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从唐代的“神品”为上到宋元时期的“逸品”追求,“神”“逸”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从重视描绘“客观物象”到抒写“个人性情”。它们反映出各自时代的绘画的审美标准。“神品”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照,“逸格”则重在主体情感的抒发,不管是“神品”还是“逸格”,都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终极表现。艺术创作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物象之“真”与画家之情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一体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缅怀亡友文与可的一篇文章,文章纵横恣肆情感却自然凝聚,围绕"竹"的绘画形象来展开描述。因此从中国绘画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可以更加直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胸中之竹"与"胸无成竹"绘画理论,是"扬州八怪"的代表郑板桥对古代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诠释这一理论,发掘其内涵,于今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