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革期间,军事词语用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或方面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了文革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此分两种类型进行讨论。最后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革命"词语泛指文革期间使用的表示与所谓的"革命"思想、意识和运动等相关的人与事物、动作行为以及性质状态等的词语。按其构成和来源分为三类,分别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产生了大量政治性新词语,经济、社会类的新词语数量及少。随着文革的结束,大量的“文革”词语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政治宣传语不具备生动性和俚谷性;新词语所指称的事物隐退了新词语也随之隐退;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一部分词语的潜藏和隐退。文革词语的隐退启示我们:尽量淡化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同时增补汉语词汇要慎重。  相似文献   

4.
文革语言在语法方面的特点一直被人们忽视,而它的发掘对了解和认识文革以及文革语言有重要的独特的价值."文革语法"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体上的"干瘪",一是局部性的"臃肿".与当时的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革语言在修辞方面的特点一直被人们忽视,而它的发掘对了解和认识文革以及文革语言有重要的、独特的价值.通过对"呼告"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它在此期的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作为一种"套子",二是作为"扣帽子"和"打棍子"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以名词的几种特殊用法为切入点,对文革语言的语法特点进行考察和说明。主要考察了名词的陈述性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做补语,以及个别名词用法的变化。上述几种用法及其变化反映了文革语言语法的特点:总体上是“干瘪”的,即简单、单调,缺少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革修辞”的研究既是文革言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认识当时社会以及文革本身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引用辞格在文革修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有复杂多样的形式,超高的使用频率,但是有许多引用被当成了“帽子”、“棍子”或“套子”,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8.
十年"文革"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文革"本身却成为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到目前为止还没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就语言学而言,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为数寥寥的若干篇论文和一些专著中比较粗略的只言片语,单凭这些,还远不能形成对"文革"语言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九大上得以充分肯定:林彪取代刘少奇,成为毛泽东选定的新接班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一整套理论作为概括形成的“文革”的重大理论成果,得到广泛宣传。而“九一三”事件的爆发,则在客观上无情地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纽论和实践的彻底破产。此后,无论怎样强硬地坚持和宣传“文革”取得的伟大胜利,都已是难以取信于民了。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学角度看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在思想感情上并没有脱离人民。从哲学 (认识论 )角度看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是建立错误认识基础上的 ,造成了一场大灾难 ,应彻底否定。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主观上忠于人民的领导者 ,必须在客观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是以"神"与"魔"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构成的.体现"特选子民"的"成圣"与"显圣",以及在"大希望"与"大恐惧"之间的"神性救赎".这是一幅世俗宗教的畸形精神圈.  相似文献   

14.
“化大革命”在1966年的迅速发动与当时中国的思想化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平均主义价值观念的重新扩张,构成了民众参与“革”的驱动力;个人崇拜的滋长和盛行,提供了“革”发动的重要政治资源;“革命的斗争哲学”构筑了“革”发动的思想基础;“左”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革”发动的理论基础;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民众参与“革”起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批林批孔”运动是文革后期一场奇特而又十分普遍的群众运动。文章对这场运动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阐释了毛泽东的儒法思想对“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并对运动的批判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食指的诗对文革以后朦胧诗的诞生与形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考察食指的诗,可以探究红卫兵的悲剧命运。诗人郭路生无法战胜文革的重压,自我分裂或许为他带来了不足为他人道的自由,但是文革之后,更多的红卫兵一代或成为潜在的分裂症患者,或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诗人选用“食指”作为笔名来表达自己的抵抗与嘲笑,具有与众不同的意味:中国的诗人在创作中或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无形的压制,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人格健全的诗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用实际行动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文化大革命”不匆忙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文化大革命”否定评价再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文化大革命”辩证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评价阶段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