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华 《湖北档案》2003,(1):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2.
蒋华 《湖北档案》2003,(2):93-95
郑萍如,浙江兰溪人.她的父亲名叫郑钺,清末留学日本,在上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宋教仁等奔走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育有两男一女,女孩就是郑萍如.……  相似文献   

3.
"国父"孙中山动议倡办:"上海交易所" 在旧上海,除了英商美商开设的证交所外,还有以日本人为主组建的日商取引所(日本人称证券交易所为"取引所").洋商在上海证券市场"反客为主,越俎代我",刺激了刚由日本返沪的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4.
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到柳亚子与孙中山相关的一些史料.1906年,柳亚子在上海吴淞口秘密拜见了孙中山.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担任社长多年.1912年,柳亚子曾受邀担任临时大总统府骈文秘书.后来他托母病离开南京,到上海《天铎报》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反袁檄文.国民党改组后,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被通缉,流亡日本.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     
《档案与史学》2013,(11):3-3
章太炎(1869—1936),著名民主革命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后创办《经世报》等。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苏报案入狱。次年发起组织光复会。后再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同时,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北京政府总统府高等顾问、东北三省筹边使、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他曾先后二十余次来到上海,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业绩。如1913年他就是在上海举起了H次革命的旗帜;1923年他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会谈;192年底孙中山先生从广州出发,经上海北上,为谋求全国的统一,最后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在上海市档案馆馆合档案里,收藏着有关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值此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这部分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7.
1975年~1976年,年过50的张爱玲完成“自白小说”《小团圆》后将其搁置一旁,继续着手写短篇小说《色·戒》。《色·戒》来自于两个真实故事的拼贴,即上海的郑萍如刺杀汪伪政权高级官员丁默村事件,和老朋友宋淇给张讲述的天津一些年轻人刺杀汉奸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孙中山铜像。该铜像按照孙中山生前作演讲的姿势雕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是孙中山生前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是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实业家,日本电影界的元老。在孙中山亡命日本期间,梅屋热情地帮助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孙中山逝世后,梅屋请日本第一流的铜像制作商筱原金作工场铸造了这尊铜像。1928年铜像铸成,像高2.9米,重一吨多。次年3月,梅屋庄吉亲自护送铜像至南京。1929年6月1日,梅屋偕同夫人、女儿参加了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孙中山的铜像本应恭放在中山陵,供人们瞻仰。当时陵墓建筑主体布局已就绪,一时尚难确定立像的合适之处,便将铜像暂时立于黄埔路(今解放路)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作阶段性的划分,那么,从他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起,然后经伦敦蒙难,转往日本策划革命,建立同盟会,及至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被迫流亡海外为前革命时期。那么孙中山结束海外流亡,于1911年12月回国来到上海,是为后革命时期。前革命时期以流亡海外为主,而后革命时期则以定居上海为主。也就是说从1912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于1906年秋天在东京主持《民报》期间,曾为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创办的日文刊物《革命评论》题写刊名,又书赠该社书法立轴古风一幅。最近由台北“国父纪念馆”出版的《馆讯》中首次披露。宫崎寅藏(1871~1922)与其兄宫崎民藏(1865~1928)都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知交。章太炎先生与宫崎兄弟结识是在1906年夏。章在上海因苏报案被监禁释出后,孙中山先生派党人时功玖等邀其来东京,由孙中山介绍认识了宫崎兄弟。他们相见如故,交往日密。宫崎是日本熊本县荒尾村的有租各收入的大家族。他们兄弟三人(还有改名为管仲甫的弥藏)为解救亚洲…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大风、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清光绪29年(1903)举人。肄业于上海复旦学院,后赴日本留学。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嗣又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宣传革命,持论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福建闽南地区护国军反袁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又称“宁赣之役”)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他为了重新组织革命力量,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以他自己为总理的中华革命党,同时发表著名的《讨袁檄文》,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开展以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为目的的武装斗争,“誓殓元凶,再奠新邦”①。1915年5月,孙中山在致邓泽如等人的函中指出,袁世凯不顾反对,帝制自为,“(我)党中重要人物,已冒险深入内地,急思发动,成败在此一举,不能复待”②。同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召开中华革命党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军,并派党人骨干奔…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在孙中山先生建国的雄韬伟略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绘就的百年大港蓝图为连云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孙中山与海州之缘1885年4月,孙中山经日本抵达上海,面对黄浦江上列强军舰横行,他愈感国家软弱,社会黑暗。在此情况下,他考察全国各地情势,掌握第一手的国情资料。据记载,孙中山北赴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考察,在这里盘桓七八天,查看港  相似文献   

14.
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倡用的。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运送军械。准备起义,不慎走漏风声,陆皓东等70余人被清军逮捕。不久,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士良)3人被迫东渡日本。11月初经过神户时,3人买了一份日本报纸,看见上面登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阅  相似文献   

15.
<正>《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是迄今发现的孙中山书信真迹中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信件,这封信函是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10月24日写给日本友人犬养毅的手稿。信函中精辟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形势,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径。这份信函是研究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以及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致日本友人犬养毅函稿》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16.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系了许多进步华人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立志复兴中华。当时,台湾正被日本人占领。为了达到长期占领台湾的目的,日本人对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控制极严。孙中山深知,欲振兴中华,必先收复台湾。因此,孙中山想在台湾秘密建立一个兴中会的台湾分会。1897年9月,孙中山决定先派陈少白秘密去台湾探听虚实,为建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做准备。  相似文献   

17.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三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上海租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后,  相似文献   

18.
朱少屏先生,原名葆康,字少屏,以字行,别号天一、屏子。上海人,1882年生。朱少屏一生从事教育、新闻、文化、社会团体活动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在任中国驻菲律宾领事期间被日本侵略者所杀害,为国殉难。朱氏一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参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活动,并且是其中的一名主要成员。一 参与南社的创立活动朱少屏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后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自此,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冬,因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大批留日学生回国…  相似文献   

19.
<正>【相关链接】朱少屏(1882-1942),上海人,1905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后与柳亚子等发起组织"南社"。1912年应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邀,担任总统府秘书。1916年至1940年,他一直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之职,帮助国内青年赴国外勤工俭学,其中就包括周恩来、陈毅、蔡和森、聂荣臻、邓小平、蔡畅、向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在日本有过一段婚姻,并留下一个女儿和两个外孙,但孙中山的这段"日本情"以及日本后代的情况并不为大众熟知。日前,由中国历史专家组成的"20世纪中国革命与日本"访日代表团,见到了孙中山的日本外孙宫川东一,他向中国专家们讲述了那段尘封了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